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影子银行”之辩

2013-8-28 08:4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94| 评论: 0

简介: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每当银行贷款开始收缩、中小企业资金链紧绷时,形形色色的影子银行就开始大行其道起来,而委托贷款则是这种影子银行的典型代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今年3季度末新增委托贷款 ...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每当银行贷款开始收缩、中小企业资金链紧绷时,形形色色的“影子银行”就开始大行其道起来,而委托贷款则是这种“影子银行”的典型代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今年3季度末新增委托贷款规模为1.07万亿元,足足是去年同期规模的2倍,并占环比已经大幅萎缩的当期社会融资总量的10.9%。

  随着委托贷款的井喷,利率也开始水涨船高,逾期不还的发生概率更是蹿升,由于这些委托贷款数量更大,涉及到的公司多是国企和上市公司,当然外资的身影也不鲜见,一旦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违约浪潮,危害和影响更甚于目前的民间借贷潮。随着前一段时间证监会连同证券交易所的摸底调查结束,各地政府也开始有所行动,对这种“合法的高息放贷”进行约束。

  近日江苏省国资委颁布禁令,提出省属企业不得以各种形式向系统外的企业拆借资金,也不得借入高息资金。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或许有更多地方政府效仿江苏省国资委的做法。实际上,这条禁令并不是将委托贷款“连锅端”,因为考虑到关联企业的委托贷款属于系统内流动,借款成本又低于同期的银行利率,风险基本不会向外扩散,系统内的关联委托贷款并未遭到封杀。

  一直以来,一些资金充裕的国企和上市公司苦于现金趴在账上徒然无利,但由于社会融资总量的骤然紧缩,“钱生钱”的良机突然从天而降。这些企业双管齐下,对内部关联企业低息输血,对外部企业尤其是最危急的房地产企业则发放高息委托贷款。试想,目前委托贷款的年利率多数已经达到15%~20%,这样高效而迅速的利润率又哪些实业能比得上?面对这样的诱惑,又有多少主业萎靡的企业能坐怀不乱?

  国企财大气粗,上市公司拥有定向增发和发债的超募资金,而房企则拥有可以点石成金的土地资源却苦于资金短缺,地产的泡沫和资本的逐利性,凑成这对“郎情妾意”,房企绕道进行了融资,而本来没有房地产开发资格的金主们则变相地参与了房地产开发,有人批评这种委托贷款是“资源错配”,但实际上,资本的选择是最为理性和明智的。

  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沪深两市已有超过130份关于“委托贷款”的公告,涉及近80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度超过200亿元。这其中有多少是针对房企的尚没有明确的统计,但能够肯定的是,涉及房地产的单笔委托贷款无论是规模还是利率都是最高的。从公开数据看,目前发放给房地产项目最高的委托贷款利率达到21.6%。别的且不说,连房地产行业龙头万科的中报中都赫然列着两笔10亿元的委托贷款,利率分别为10.5%和11%,基本与信托融资成本相等。

  我国《贷款通则》明文规定,企业间的直接借贷是禁止的,但讽刺的是,委托贷款则完全可以无视这种明令禁止,用银行作为中介而实现借贷,至于借贷的利率、条款、时限完全由企业间商议而定,这与直接借贷基本无异。

  在目前宏观调控和银根紧缩的形势下,委托贷款更有“火中取栗”之势,完全无视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方向和行业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这样一来,甚至有上市企业主业荒废,完全以“放贷”为生,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

  国资委等政府部门一纸禁令,这种典型的一刀切式行政化手段干预,当然对于目前泛滥得有些难以控制的委托贷款起到风险抑制的作用,但是仅仅斩断国资体系内的风险,也只能是狭隘的丢卒保车之术,让更多没有背景的民营中小企业充当炮灰角色,很难说是真正对社会经济体系负责任的做法。

  我们不能去过分指责委托贷款的当事方,委托贷款风险敞口的暴露根源复杂,盘根错节。房企在银根紧缩、销售下滑的环境下四处告贷,面临的是直接渴死还是饮鸩止渴的困境;而金主们在每况愈下的实体经济经营环境下,选择利润和效率都更高的委托贷款也无可厚非;甚至有很多不甘寂寞的银行利用自己对客户资源的掌握,主动充当“月老”为委托贷款牵线,甚至做出以贷款置换委托贷款这样的“隐性担保”,这也跟整体行业收缩信贷使得众多银行面临巨大吸存压力有关。

  如果再往深处追求,融资渠道狭窄这种老生常谈自不待言,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和发债资金的监管漏洞也难辞其咎。根除委托贷款风险顽疾,并不是一纸禁令、一片谴责就能奏效的,坚持“疏大于堵”的原则,全社会全体系综合性的渐进治理才是长治久安的良方。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