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中国房地产市场多重利益关系相互博弈

2013-8-28 08:4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93| 评论: 0

简介:  据报道,《天下公司》经济之声评论员杨春阳点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杨春阳:这两天看到媒体上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张五常、谢国忠对中国房地产和房地产公司的一些观点,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拉加德也 ...

  据报道,《天下公司》经济之声评论员杨春阳点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杨春阳:这两天看到媒体上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张五常、谢国忠对中国房地产和房地产公司的一些观点,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拉加德也对中国的房地产提出建言。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教授认为:“不管政府、开发商怎么讲,最后结果一定是未来两到三年房价基本稳定。”这当然是一种良好的预期。历来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谢国忠有一句话像标语一样的话被转发讨论得十分热烈,他说:“中国不需要2万家房地产开发商,2000家就够了。”他这句话意思,得让全国90%的房地产公司成为将被排挤出去的泡沫。那么在两天前,另外一个敢说话、爱说话的经济学家张五常说:“有些哈佛博士、海归精英大呼"中国楼市有泡沫"。但所谓泡沫,应该是针一刺就破嘛,可现在用大棒打都打不破,这是很蠢的!钢做的泡沫,你怎么可能打爆呢?应该另想办法。”种种观点的热烈讨论,反映出在房地产与我们社会经济的关联度,反映了多重利益关系的相互交织和博弈、也反映了房地产市场面临的矛盾和焦虑。

  我记得好几年前到一个地级市,和市长一起吃饭,同桌的有当地最大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市长和这个房地产老总的对话我今天还记得。当时这个市长说,明年全市的GDP要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要求这家房地产公司必须要贡献多少多少个点,绝不能拉全市经济增长的后腿。就是这种增长模式,这些年从小县城到大都市,似乎都在放大、克隆这样的发展模式,圈一块地,呼啦呼拉盖起一片片楼盘,结果,GDP、税收、财政收入都跟着噌噌的往上走,真是多快好省啊。成了每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大家找不到、也不愿意走别的发展路子,其结果是扭曲了经济、激化了矛盾。因为这样的路径依赖,我们现在说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多难啊。今天上午,媒体还发了一条消息说:北京、上海商品房潜在供应压力大 需要用近10年时间消化。到11月9日,光北京商品房住宅库存达到了120411套。消耗目前可售库存,即使在不新增供应的情况下也需要22个月。

  我想,谢国忠那个引起激烈讨论的说法,针对的是我们目前的困境。他是代表了市场对这种经济现象的一种强烈反应。我的一个朋友是做房地产的,上个月见到他,他说已经把手里没有开工的地皮都放出去了。这是他对市场的反应和判断。这位朋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做实业的,开了很多家纺织厂。十年前他抓住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形势,把实业都放弃了全力进入房地产。最近,他觉得这个市场在变,赶紧把手里的建筑用地退出去,腾出来的资金拿去拆借和贷款。这就是市场信号在起作用了,代表了他对当前经济走势和风向的一种判断吧。无论从政策面、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调整所采取的这么一个方式它并不是一刀切下去,或者是急刹车、急转弯。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很庞大,而房地产在其中的占比又是这么高,发展和需求又如此强烈。所以张五常把它比喻为“钢做的泡沫”,确实恰如其分。

  李稻葵教授则判断为:房价上涨不可能,那样是政府扇自己耳光,但大跌也不可能。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形势,现在的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都处在寒流之中,中国的经济、中国的房地产如果还在吹热风、还是单方面的加热升温,那是不明智的、也是很危险的。透过当前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公司的消长,我们对未来中国经济的着力点、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在哪儿,确实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所以在这种时候,我们的经济领域、我们的任何一个产业,调整一下策略、挤压掉一些泡沫、剔除过去曾经采用的野蛮、粗放的增长方式,既是市场的选择、也应该是政策的选择。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