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盘降价之乱如何治理
上海一些楼盘降价,引得老业主围攻开发商。当地政府对此表达,降价是“市场行为”,官方置身局外。如果纯粹是市场现象,政府的确不该插手,因为有“看不见的手”起作用。但反观这场纠纷的双方,被逼得剑拔弩张却非全因市场的缘故。 商家向来以利益最大化为先导,所以才会追逐暴利。社会不因以谁获暴利而谴责,而要看获利是否合法。至于百姓的降价诉求,更非可与暴利扯上因果关系。那么,且将“暴利”话题放在一边,单看此番开发商降价,其实是有苦难言。苦从何来?当初高价拿地时分明看着市面上抢楼房就像抢白菜,谁成想半截时规则变了,限定只有持本市户口和有五年纳税证明的人才可买,这一下子就少了一大半买主。不贱卖怎成?另一端已买房的老业主也委屈,借了一身的债买套房,没两天就资产缩水,只有贷款水涨船高。这第一反应就是开发商“无良”,围攻也就是想减少些损失。 问题来了,市场中,买卖双方都吃亏了,赚便宜的又是谁? 时局至此,有人指责业主缺乏契约精神。的确,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补习契约精神,业主要输得起,企业也要输得起,当然政府更要有担当。 反观当初开发商与业主间定立契约,其前提是地方政府在一个非限定市场环境下卖了土地,但轮到开发商卖房时却变了游戏规则,把市场变成一个有限市场,这才逼得开发商资金吃紧断尾求生。如果业主讨要补偿算是“市场行为”,开发商向地方政府讨要土地出让金补偿也算符合市场原则。 这两天媒体又在引述总理的讲话,称中国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的政策。此番表态顺民心,应大势,媒体广而传播。房价高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是,如何降下来,降下来后又怎样稳固? 人们谈及房地产暴利时每每将矛头指向开发商,其实却有意无意间漏了土地暴利,没有这个基石,房价也不会高得民怨沸腾。而时至今日的房地产调控僵持不下,也是因为土地出让未能成为市场行为。开发商可以让利,土地出让金能让利吗?开发商降价后要向老业主返利作为补偿,已付的土地出让金能返还给开发商吗? 近十年来多次房地产调控无功而返,究其原因就是在“市场行为”之外再添“行政行为”。不久前住建部姜部长表示,正在执行的限购限价等政策是“权宜之计”,不是市场化的手段,也不可以长期执行。但问题是,我们总在应急时习惯性求助于这些行政手段,以至于调控总是以新的行政手段取代旧的行政手段,此一脉相承的逻辑,令人联想到商界中的“借新偿旧”。房地产始终没有将制度上的欠账还清,才有今日的“旧疾久拖成顽症”。既便当前的“保障房大跃进”仍是以行政力推动,尚未形成制度设计。 媒体引述温总理在给降房价定调的言论中还有一句话,“今年国家的财政收入约10万亿元,取之于民,更要用之于民”。这话很给力,或许已表明政府彻底解决住房问题的决心。如果政府返还部分土地出让金,开发商就更有降价动力,地价也会回归理性,房地产也可真正换回个以价换量的良性循环。在这个交易圈里,则各取所需。政府得民心,百姓得实惠,商家得市场,银行降风险,一举多得。2010年,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高达3万亿元,这笔惊人的税外之财,是任何国家财政所未有,它本该“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趁着政府现在有钱,以大决心,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这类民生难题,决非“挟泰山而跃东海”那般不可为吧。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