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之殇
2011年,全国最大的民心工程无疑是保障房工程。而当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保障房建设规模和进度上时,保障房建设工程量缩水、保障房建设质量堪忧、保障房分配不公等负面消息却纷至沓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保障房是指政府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当前我国大力建设的保障房主要包括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城市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一些林区、垦区、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住房。此外,游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也被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范畴。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今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需要资金约1.4万亿元。其中,除中央财政安排1030亿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外,还有上万亿元的资金缺口。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必须保证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报道,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廉租房建设工程量严重缩水。 保障房建设工程量缩水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9年,中央财政和陕西省财政共拨付专项资金1600万元,支持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建设600套廉租房。出人意料的是,资金拨付到位后,原来的规划悄然“变脸”,廉租房从600套减少到200套,而实际建成的只有72套,其余1000多万元资金被政府和开发商占用。如此一来,只有资金支持而无监督护航的保障房建设成为地方政府向国家伸手要钱、要政策的良机。 2010年,审计署在对19个省、直辖市2007年~2009年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的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了一系列突出问题。19个省、直辖市不仅在资金投入上有100亿元的缺口,还套取、挪用资金2.1亿元。很多人发出疑问:近年来,中央财政下拨的数百亿元保障房建设资金还有多少被挪用? “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建设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一方面,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满足群众生活的需求,解决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可谓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另一方面,中央向地方投资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一旦国家政策在最后一环没有落实,便会导致中央投入的资金闲置或被挪用,使调控目标无法实现,使民生工程大打折扣。很显然,这会让无数盼望保障房的老百姓极其失望。 随着保障房建设的提速,保障房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