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的真相
前段日子,一则网上流传的帖子,引无数网民竞折腰。帖子的作者列举了江苏泗洪县拥有的各类豪车数量:“宝马800辆左右、奔驰600多辆、奥迪500多辆、保时捷50多辆、英菲尼迪50多辆……”而其中的佼佼者,是泗洪县的石集乡,据称该乡拥有宝马车500辆,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宝马乡”。 泗洪并非富庶之地,恰恰相反,它是江苏省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人们的疑问正因此而起:一个省级贫困县,何以拥有如此之多的豪华车?购买这些豪华车的钱从何处来?回答是,来自高利贷!当地不少人从事高利贷生意,以2分、3分的月息向百姓募集资金,放出去“1毛”、“2毛”,甚至更高。以月息“1毛”(月利率10%,合年利率120%)计算,借出去1000万元,1个月后收回来就变成了1100万元。在时间点上,这股高利贷风潮是从今年春节银行信贷紧缩后开始蔓延的。 民间高利贷的兴盛,江苏泗洪只是冰山一角。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调查表明,有89%的温州家庭(或个人)和56.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当地民间借贷容量达到560亿元。而据当地人透露,温州个别民间借贷的月息已达“2毛”,转化为年利率高达240%!实际上,从各地的报道来看,当下的民间借贷之活跃,远在人们的想象之外,它已从江浙等沿海地区扩展至陕西、内蒙古等内陆地区,从制造业领域扩展至商贸流通业甚至普通家庭。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均为以往所未见。 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面是民间借贷汹涌难止,另一面却在频频告急:中小企业缺钱、银行缺钱、股市缺钱、楼市缺钱……伴随着这些现象的频频出现,于是乎一个新名词不胫而走——“钱荒”。 “钱荒”云者,意味着市场上缺钱了。很难想象,在“控制通胀”为第一要务的当下,竟然会出现“钱荒”。因为所谓通胀,就是钱发多了!实际上,资源性产品、农产品价格的轮番上涨,收藏品、艺术品市场上价格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姿态一往无前,以及民间高利贷的蔓延和火爆,都证明就整体而言,市场上是“不差钱”的。所以说所谓“钱荒”,只是发生于部分领域——主要是围绕银行运转的经济体而已。 那么,为什么围绕银行运转的体系出现了“钱荒”?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历史新高的21.5%——自然是一个原因。但以愚观之,这不足以造成所谓的“钱荒”,根本原因其实是由于管制利率而起。 利率是什么?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利率是一种价格,资金的价格。按理说,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它是由市场供求决定,随行就市。但现在又如何?众所周知,利率是由央行管制的,其上升和下降,均由其一手调整。截至目前,经过今年的3次加息,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达到了3.5%和6.56%。而这个利率水平,参照高企的CPI数据以及活跃的民间借贷便一看可知,是远在市场价格之下的。 因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管制利率其实就是管制价格。当一件物品的价格被管制在市价之下,会发生什么?有两方面的效应:从供应者一面而言,他会减少供应甚至停止供应;从需求者一面看,在价格竞争手段被限制后,其他的竞争手段将会被采用。 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明白“钱荒”发生的内在逻辑。 银行是一个中介,联系着储户与贷款人。这里有两组供求关系:第一组是银行与储户的关系,银行是需求者,储户是供应者;第二组是银行与贷款人的关系,银行是供应者,贷款人是需求者。 先说第一组。当银行的存款利率远低于市价时,储户必然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转向民间借贷等其他途径。譬如说,普通百姓不再将钱存进银行,而是参与集资放高利贷;又譬如说,上市公司不再将募集来的资金存在银行,而是纷纷为子公司发放委托贷款,收取不菲的利率收益。这样的状态下,流向银行的资金必然减少了,于是乎银行出现“钱荒”了。 再说第二组关系,银行与贷款人。这个时候,银行是供应者。央行规定一年期的贷款利率是6.56%,参照民间利率,它显然是在市场价格之下。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银行的选择,必然是减少贷款供应。而此举首当其冲遭殃的,必然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融资难原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更何况当此银行感觉手头紧张之际。于是乎中小企业“钱荒”了,而调控之下的楼市自然也“钱荒”了…… 当然,作为“钱荒”中心的银行,也在竭力地化解着困境。譬如说,揽储的花样层出不穷:大额存款送礼、返积分以及理财产品“冲时点”之类。这其实无非是在利率管制下,被迫采用的价格之外的竞争手段,实际上也是以一种迂回的方式向市场利率靠近。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利率管制下的资金困境。 民间借贷的活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渴求,但相比于庞大的正规银行体系,它毕竟还处在拾遗补缺的地位,岂可与之同日而语。因此,正本清源,放开管制,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让市场决定其上下起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钱荒”的问题。而事实上,当此放开之时,民间借贷的利率也会随着资金供给的增加而下跌,备受诟病的“高利贷”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