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沪高铁多一些宽容
开通不足半月,京沪高铁就发生了三次中途停车,两次电网故障,一次车辆故障。显然,这与我们追求“开门红”的民族心理相左。于是,这几天我们看到了各种批评讥笑怒骂和偷着乐,在网络上京沪高铁更成为开涮的对象。 无他,京沪高铁是个“大人物”,发生一丁点儿故障都是大新闻,而这两天见诸媒体的标题,也净是“趴窝”、“掉链子”之类的用词,给了铁道部一个大“鸭梨”。甚至,“外国朋友”也来赶这个“热闹”,昨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在中国的近邻韩国和日本媒体对中国高铁的冷嘲热讽尤其多。韩国有媒体给中国高铁贴上“故障铁路”的标签,而日本的《产经新闻》干脆用了“中国的盗版新干线很快就出故障了”这种幸灾乐祸、借题发挥的标题。 这在脸上当然挂不住,不仅仅是铁道部。对于故障频出,铁道部给出的解释是运营初期需要磨合。虽然这被很多人认为是推诿责任,但窃以为磨合一说可以接受。高铁安全性能高,这并不意味着零故障。不会出故障的,那是made in God,而不是made in china。事实上,日本新干线也时常出故障。公开资料显示,日本新干线在全线开通的第一天就曾经出现停车一个小时,导致沿线列车大规模晚点。当然,我们必须知道,别人犯过错、有过失误,不代表自己的犯错、失误就是合情合理和理所当然的。但对于京沪高铁这条世界最长的高铁线路,纵容要不得,但需要多一些宽容。 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我们既不能妖魔化,认为中国高铁一无是处,也不能文过饰非,为了反驳而反驳。所谓“知耻而后勇”,中国高铁无需理会近邻的讥笑,最主要的是自己摆正心态,找出故障原因,为以后的运行安全逐步夯实基础。对于诘问,无论是幸灾乐祸,还是怒其不争,抑或是善意诤言,铁路部门一个正确的态度是闻过则喜,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但是,有些故障需要磨合可以宽容,有些“故障”如果仍要“磨合”就是找骂了。技术、经验方面的宽容必须给予,“车神”舒马赫也不是呱呱落地后就会打F1的方向盘;但服务上的懈怠以及铁老大的衙门作风惯性,那就不要对冷嘲热讽(即使是不怀好意的)不服气。不能换上了漂亮的制服,却没有换上漂亮的服务。比如据媒体报道,许多乘客反映,高铁故障发生后他们得到的回答只是“临时停车”,工作人员对于沟通不上心;停电、停空调后车厢闷热难耐,人们忍饥耐渴,列车上的餐饮却照样卖高价;车站内,滞留乘客的购票、退票缺少咨询引导,没人道歉,更没有人提到“赔偿问题”。而各种专家们也不要“帮忙添乱”,比如被冠之以“在日中高铁技术探究领域内拥有高度权威”的日本拓殖大学教授王曙光就说,高铁的停电事故反而验证了中国高铁在安全技术领域内值得信赖,应该给予高度评价才对。这不是辩证法,而是诡辩论。我们需要的不是掩饰失误,而是吃一堑、长一智。 孔子他老人家都说了,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回应近邻的幸灾乐祸,是我们去做得更好,而不是说得更好。技术是然,服务亦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