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邦:如何解开房价“死结”
多省保障房开工量数据陡增,业界质疑数据是否含“水”。 多年来,房价一路高升,深陷“越调越高”的魔咒之中,已经严重影响到民生幸福。 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对房价调控的“国N条”抱以良好期待之后,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推出了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来调控房价这一根本性措施。按照中央规划,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其中2011年计划开工1000万套,且必须在11月之前完成。 如果仅仅从供求关系这一基本经济规律来看,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以此来拦住房价飞奔的野马,自然是一个理性的选择。然而,中央的保障房建设计划甫一出台,人们便普遍投之以疑虑的目光。疑虑之一,对地方政府来说,保障房建设似乎只有“付出”而无多少收益,如果地方政府秉持“无利不起早”的功利思想,是否会对保障房建设采取拖延战术?疑虑之二,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肯定需要花费巨额资金,钱从何来?从现在中央政府推出的保障房建设方案来看,保障房建设资金,是中央政府出小部分,大部分需要地方政府“统筹解决”。保障房建设资金,并非纸上画饼,而是需要真金白银。地方政府将如何来筹集巨额的保障房建设资金? 从后续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确实表现并不积极。为此,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加大对地方政府的“鞭策”力度,已经上升到了保障房建设进度与地方政府官员的“乌纱帽”挂钩的“政治”高度。或许,这正是“5月底全国保障房整体开工量仅约今年计划的三成,而6月底各地发布的最新数据陡然增加,多省开工过半,辽宁、山西等地的开工率已达九成左右”的真实原因所在。 可是,公众对保障房建设的疑虑,并没有由此而完全消除。虽然有了保障房建设与官员政绩直接挂钩这一制度安排,官员建设保障房的工作积极性肯定不会出问题。然而,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资金保障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情况下,官员光有工作积极性,又怎么能建起保障房?“自然压力使人现真形,社会压力使人表假态”,人们自然不能不怀疑,当前各地的保障房建设进度存在着数据造假的嫌疑。 地方政府已经负债10万亿之巨,地方政府正盼望土地市场回暖,企图通过做大土地财政这个“蛋糕”,以便增加偿还债务能力。讨论房价问题,当前专家学者开出的许多“药方”和政府出台的诸多政策措施,似乎都流于皮相。要解开房价问题的“死结”,恐怕应该从税制这一根本性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