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村落,谁来阻止你的远逝?
我的出生地是湘南的一个古村落。年少时,我常问村里的长辈:我们的村子是什么时候建成的?没有人能给我答案。后来懂点历史了,在村东头用石墙围成的墓葬里,读到了含有“嘉庆”字样的碑文。由此,我大致推测这个村落至少建于嘉庆早年或乾隆时期,到今天得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村落坐北朝南,依山面水,东西长500米左右,南北宽300米左右,建筑材料以青砖、石材、木料为主。在我的心目中,这座故园最值得称道的,是她那建筑结构的对称美和巧妙的下水道设计。 村落以正厅为中心,向东、西两向延展,通过石拱门可以分别走进村东头和村西头。从正厅前的石阶走下,是一个很大的长方形禾坪,禾坪两侧是两面巨大的马头墙。这两条石拱门和两面马头墙呈现出一种很威严的对称,被认为是我们村的标志性建筑。 更细致的对称在村子的内部结构,村东头和村西头的房屋、门窗、梁柱、厅堂、过道、天井等,几乎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拿村东头来说,它的地势由北到南依次下降,房屋则由北到南在不同的水平面上形成四进,靠北的两进较短,分别排列着4间房屋,靠南的两进较长,分别排列着6间房屋。同一进的房屋之间用一个正方形的厅堂来隔开,不同进之间的房屋依次处在南北向的直线上。进和进之间则由长长的走廊、宽阔的石阶和方形的天井来隔开。村东头是这样,村西头就不用说了,它是村东头直接盖下的一个印戳。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对称美所带来的奇观:鉴于处于同一直线上的房屋在东西向或南北向开的门也在同一直线上,如果你把所有房屋的门都打开,那么,透过门洞,你可以从村东一眼望到村西,或从村北一眼看穿村南! 一个整体设计的村落再怎么美观,如果不考虑它的下水道的话,那就有如一个人不考虑他的肠胃和排泄功能。我们村的排水系统那是真正的叫绝,它分明道和暗道两种,都是用平整的石料砌成,而且全村的下水道都能连成一体。明道一般围绕在屋檐下或天井周围,其宽度可达30厘米左右,深度可达40厘米左右。当明道遇到房屋或厅堂时,就转成了暗道。天井和天井之间间或会设置一个蓄水池,以缓冲水流,不同方向而来的明道或暗道的水,将蓄水池作为一个小小的汇合处。暗道的最后出口在村子的南面,从村东到村西,依次排列着4个大的暗道出口,所有水流都通过出口流入村前的池塘。 江南多雨,而且多暴雨。在儿时的记忆中,我最喜欢看着瓢泼似的大雨永远倾泻不完一样地砸在天井上,但我从来没有见过水漫厅堂的情况。而村南的4个出水口,有如巨龙吐瀑,也是我和其他孩子们常去围观的“保留节目”。 然而,这个记忆中魂牵梦绕的地方,却让我在今年的一次返乡中见证了她的颓败。我已有十多年不曾回老家,今年清明,特地陪父亲和哥哥回去祭祖。我看到,原来住了200多人的村子,如今只剩下20多人了。由于年久失修,很多房子倒塌了,村中间长出了一人多高的蒿草。尤其是村西头,一场大火,烧掉了三分之一的房屋。那些能够制造水滴石穿的屋檐没有瓦片了,那些石砌的台阶不知被搬到哪里去了,那些下水道全都被垃圾堵塞了,那些雕花的门窗几乎只剩下一个个的洞口,那些青砖小瓦的山墙全都流着浊黄斑驳的泥泪……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