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填补中国“养老地产”的苍白?
7月5日,网上一则关于“亲和源”老年社区产权模糊的新闻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该社区只允许老年人入住,这里有单独的医院,为老人设计的健身房,种类繁多的老年餐桌。室内装修,也针对老年人需求设计,还有针对无法自理的老人开设的康复中心,提供专业的医护人员看护服务。要入住该社区的老人需一次性交会费,通过合同拥有房子使用权(没有买卖权),并可通过合同实现房屋使用权的转让、继承。但入住后每年还要缴纳3万-7万元年费,并支付公用事业费和各项服务费。 其实,“养老地产”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在中国,养老地产的发展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近两年,大型开发商如万科、保利等开始对老年住宅感兴趣,扛起投石问路的“大旗”,全国布局,在上海、广州等地试点。华润、首创等也多有提及关注养老地产的发展。大型开发商前瞻性的举措给中国的养老地产带来了发展的信号,加之老龄人口增多现状,“养老地产”项目已经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只是,刚刚起步的中国“养老地产”面临着许多问题,拿地开发环节、经营方式的探索、政策的支持力度等问题都是“养老地产”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谁来填补中国“养老地产”的苍白,又如何跨过这些阻碍,一切还需要时间来慢慢探索。 “银发经济”蕴含商机 养老地产或成房企盈利新增长点 随着中国逐步迈进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让人看到了商机。业内人士分析,从供需方面来看,养老地产的空间很大:2010年至205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由现在的12.3%上升到31.1%,到2015年的未来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2亿,占总人口的15%。在广州,60岁以上老人在2007年突破了100万大关。 面对住宅市场现“量价危机”、商业地产竞争激烈、旅游地产风险过高的现状下,“养老地产”成为了开发商即将开垦的一片新价值洼地。 中国正迎来“421家庭”时代,再过10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将退休,一对年轻夫妇要照顾儿女和四位老人,如果家中老人重病需要长期护理,子女力不从心。有需求就有商机,此种家庭状况将成为养老地产的宠大需求,蕴含无限商机。 另外,在刚结束的“房地产转型之惑:求解有效性”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1届年会上,有专家表示,养老地产至关重要。在寻求房地产转型道路上,关注养老地产即是关注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养老地产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关注,这正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最为诱人的概念,这让市场资本、地方政府,乃至慈善公益基金都为之兴奋。在住宅和商业地产都遭到政策的攻击的,养老地产或将成房企盈利新增长点。 万科、保利投石问路 扛起养老地产开发大旗 万科——北京幸福汇 据了解,万科地产早在2006年就对外介绍在老年住宅方面有所探索研究,并在2010年底正式启动了活跃长者计划,而北京的项目幸福汇预计会在三期开盘时推出一栋老年公寓,成为万科活跃长者计划的首个试点项目。 据悉,幸福汇项目中试点的养老地产主要有两种形态。其一是通过自持出租方式经营的130套面积在60-80平米之间的老年公寓,周边配套医疗服务站、心理咨询、老年学校、专用浴池、图书馆等设施,以及24小时呼叫护理、收费代缴、送餐、果蔬超市等服务;其二是面向市场销售的3、4栋楼房源,其主要在户型设计上更倾向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居住需求,如配备电梯、防滑卫生间和其他无障碍设施等。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