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是否该给地方政府多一些财权

2013-8-28 08:1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34| 评论: 0

简介:  当前我国必须警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说到底,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在哪里?卖地绝 ...

  当前我国必须警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说到底,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在哪里?“卖地”绝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面对2008年的次贷危机,政府果断地推出经济刺激方案,也确实使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V型反转,其贡献是任何人也不能忘却的,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即巨额地方政府债务随之而来!

  当前的一些数字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根据笔者的推测,我国地方债务至2011年末将达到10万亿元,相当于2009年GDP的1/3、国家外汇储备的70%。一些地方政府虽然仍在土地财政上抱有幻想,但当前的宏观调控正在使得土地市场趋冷,土地财政的难以为继使得地方债务危机更加凸显。而如果不能为地方政府真正找到一条取代土地财政的出路,地方债务危机很可能会长期存在。

  实际上,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累积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不对称有很大的关系。

  就“财权”而言,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是我国最重要的四大税源,其中增值税的75%归中央、25%归地方;消费税全归中央;所得税的60%归中央、40%归地方;营业税中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归地方。不难发现,地方政府得到的“军饷”有限。

  就“事权”而言,地方政府承担着本地区大部分建设任务,进而演变出跑“部”“钱”进的现象,地方政府承担的大型建设项目,需要到“上面”去要资金。这时,一些胆大的地方官员开始自谋“钱”路,其手中掌管的土地资源便逐渐成为摇钱树,进而有了土地财政的故事。

  解决两权不对等的问题,目前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第一是增加中央的事权;第二增加地方的财权。第一个方法在经济学的效率理论上看是不妥的,因为行政化色彩过浓的市场往往是低效的。就第二个方法而言,财权的比例重新划分将涉及到税收体系的变革。消费税具有特殊性,必须由中央统一控制,增值税则不同,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产业升级,如果地方政府分享的25%比例有所上升,一者可以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二者可以有效地激励地方政府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才应该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所在。

  从地方债务清理推向全面改革是我们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从经济结构的转型,到税收体系的重构,从土地财政的退出,到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的比例重建,这一切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央政府的决心是否决绝。(作者系高和投资金融分析师)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