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助推城镇化快速发展
8月10日,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新京报社共同主办的题为“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新角色、新机遇”的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在北京举办。 在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与身处新型城镇化实践一线的企业家们,共同解读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和疑虑。 改革是城镇化的核心问题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人口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立足国情,解决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增长的矛盾,解决土地粗放型扩张与节约型利用的矛盾。因此,新型城镇化的一大核心问题是,建立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推进改革,而不是投资。 “城市户籍管理改革面临着市场和精英人士的阻碍,很多人不希望这么多的农村人口和自己享受一样的优惠政策。怎样选择合理的改革路径,是我们要研究、探讨和思索的问题。”李铁说。 他认为,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大量照抄、照搬外国经验和模式的现象,耗费了大量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同时,城镇化的本质是要解决几亿农民进城及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城市化路径的低成本的发展途径,要建立长期的城市发展行为,同时还要遏制短期行为。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张占斌与李铁持相同观点。他认为,释放改革红利,必须推动户籍、土地制度、社会保障、行政区划、投融资、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使城市资源配置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让市场发挥基准的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家在城镇化建设中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金融办工作协会会长李连仲指出,改革只是手段,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要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为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铺平道路。 人口城镇化是发展的最大潜力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规模转入的速度很快,每年约有2000万人进入城市。因此,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矛盾。 “如果到2020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能由现在的35%提高到50%左右,就会初步实现人口城镇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人口城镇化是发展转型的最大潜力。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可以推进消费主导的转型和改革,充分释放国内最大的需求潜力,形成未来5—10年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使中国的中速增长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那么,人口城镇化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消费需求呢?迟福林表示,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预计到2016年,也就是“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消费规模能达到30万亿元以上;到2020年,消费总规模有可能接近45万亿元或者50万亿元。 李连仲表示,首先要强调的是,我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人口城镇化是不全面的,因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新的内容,应该通过城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人与城市融为一体,让人们享受到城市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我们的城市户籍制度是不开放的,人口可以进来,但是不解决保障的问题,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有过。这种制度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而相对固化的,在调整过程中必然将面临很大的压力,不是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口号就可以解决的。要解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就必须以改革为核心,实现城镇化建设由‘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的转变。”李铁表示。 企业是城镇化的主力军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建设大量公路、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这给企业提供了大量机会。 新京报社社长戴自更表示,城镇化的推进和实现,离不开众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努力,而企业和企业家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也同样需要关注。 张占斌表示,应该让更多的企业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需要改造,地下管网要全面升级,需要很多企业参与其中。另外,在我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环保、节能、绿色等产业,这也会给企业家提供“用武之地”。 李连仲表示,我国的城市化要求产业城镇化,而我国的产业大多是从计划经济演变过来的,计划经济关注的是大工业、重工业、大国企。因此,我国的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严重不足。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与就业要求脱节,满足不了城市化发展要求提供的大量的就业岗位。 中国恒天集团董事长张杰表示,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和企业家的作用,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尤其是在农村,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大量的农村人口要向城市转移。所以,中国城市化的关键点也在企业家。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升级,企业家队伍的建设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中国企业家的诞生和发展是国有经济很重要的支撑,中国如果没有很好的经济作为背景,城镇化就会陷入发展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