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镇化已20年 城镇化道路还能走得通吗
城市的土地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里的人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城镇化。有关数据表明,目前有近2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和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呈现“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 城镇化速度并不快 据公开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的数量从l978年的l93个增加到2011年的657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19410个。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似的城镇化率增幅,英国用了120年,法国用了100年,美国用了40年。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城镇化规模,更有着世界上最快的城镇化速度。 但在蔡继明看来,我国的城镇化速度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仅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也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由于进城生活6个月以上就被算入城镇人口,中国实际城市化水平大概只有36%。因此我国的城市化率还是偏低,怎样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蔡继明说。 而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蔡继明坦言现行土地制度必须改革。蔡继明认为,现行土地制度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农村大量土地被用于工业开发、商业开发,但农民征地补偿往往较低;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把失地农民妥善安置。这种土地制度必然会导致人口的城市化严重地滞后于空间的城市化。 90年代至今:“半截城镇化” 胡鞍钢认为,进入90年代后,国家关于城镇化的思路仍然是发展小城镇。他说,“发展小城镇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并参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共同规律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在胡鞍钢看来,这一提法的出现主要是不希望大量人口聚集在大城市,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常见的“贫民窟”。 1998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农业和农村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问题。199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调整乡镇企业结构,推进小城镇建设。”同一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是非常独特的。在胡鞍钢看来,它既曾经历过在传统农业社会解体过程中形成的“飞地”城市,也经历过计划经济体制下伴随着政府强力发动工业化而发展的城镇化,还经历了人口和劳动力自由流动过程中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 根据胡鞍钢的研究,1992年至今,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建立和完善,私营、个体经济迅速兴起,大量农村劳动力大规模从乡村迁往城镇地区、甚至跨地区迁往其他地区,主要从事非正规就业,导致城镇非正规经济和就业出现爆炸性增长,迅速形成了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并存的城镇二元结构,与农村二元结构一起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四元结构,即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和城镇非正规部门。 “很多城市都是老城区之外再建一个新城区。”蔡继明说,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同时,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这种城镇化的直接后果是空间不断扩大,但忽略了人口身份的转移。” 不仅如此,这种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还造成了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大量的土地粗放使用导致浪费严重,并且严重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