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温州危机反思 政府救市必要但产业转型更重要

2013-8-27 23:4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20| 评论: 0

摘要:   温州出现的企业主跑路事件,直接原因在于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在无法偿还银行或民间借贷的情况下,企业主选择了仓皇出逃。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和地方政府紧急采取各项措施,主要内容是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和减 ...

  温州出现的企业主“跑路”事件,直接原因在于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在无法偿还银行或民间借贷的情况下,企业主选择了仓皇出逃。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和地方政府紧急采取各项措施,主要内容是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和减免小微企业财税负担。在政府和银行的密切配合下,形势得到控制。但事情远没有过去,温州的问题不是政府的救市就能彻底解决的。

  首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温州的企业主“跑路”事件,这仅仅是一次由民间借贷引起的企业债务危机吗?如果是这样,事情就会很好办,通过政府力量的介入,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危机即可。但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债务关系的主体,一是债权人,二是债务人,我们固然可以抱怨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歧视和在资金链出现问题时抽资或不对企业续贷,但我们更应该反思企业为什么还不起贷款以至于资金链断裂。

  温州爆发的不仅仅是企业债务危机,而是我国的产业危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借助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经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这种产业模式缺乏核心技术,利润率较低,容易受到市场环境的冲击。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人民币升值加快,货币政策的紧缩,种种因素的叠加最终压垮了这些本来就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这绝不是偶然的,即使没有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即使货币政策不紧缩,这些中小企业同样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威胁,危机迟早会到来,只不过来得晚一点,危机爆发的集中程度低一点而已,但等待他们的命运在这种模式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这一次,多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使得潜藏的危机集中爆发了出来。

  有人把温州企业出现问题的原因归于企业脱离实业而把资金用于资本运作,难道温州商人不清楚资本运作背后的风险吗?问题是在炒房比实业来钱快的情况下,理性的经营者都会选择去炒房,我们不能仅仅指责温州商人炒房,更应该反思为什么实业越来越难做。说到底,还是我国产业所面临的危机。

  虽然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写进我国的经济建设规划中,但温州爆发的危机告诉我们,企业已经遇到了现实的困难,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快这一进程了。国际环境也要求我们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10月1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企图通过立法强迫人民币升值,虽然法案能否最终通过还有不确定性,但这足以警示我们,通过人民币渐进升值为产业转型升级赢得时间的战略所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

  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次危机也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发。从温州的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看,企业连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都保证不了,又何谈转型呢。曾经出走美国的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公开表示,近几年一直在谋求转型,希望从事附加值高、利润率高的产业。在转型过程中资金投入很大,像太阳能技术力量投入、眼镜的品牌投入、连锁店的投入等都花费了很大一笔费用。如果政府在转型中能给信泰政策支持,银行能表态对贷款资金不轻易抽贷,那信泰就有信心做下去,不然就是转型转到一半就失败。胡福林的话引发业界共鸣,“要转型,首先要有稳定的金融和政策环境!转型就如蛇蜕皮,正在痛苦呢,却被外界环境打扰,不仅皮没蜕下来,蛇反而会死掉。”一个老板给出形象的比喻。企业何尝不想转型升级,但缺少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如果资本市场更加完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能得到满足,如果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中能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市场准入更加放开从而企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产业转型就会成为企业的一种自发行为。当前的产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企业家不可能不明白,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限制,转型面临很多的阻力,无奈之下只能惨淡经营原有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写进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也制定了很多的产业规划。国家政策主导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固然必要,但也应该借助市场的自发力量去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市场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松行业准入限制,让企业自发地追求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市场制度的完善是并驾齐驱的,通过市场制度的完善可以间接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这往往效率更高,因为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