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土地市场进入底价时代
今年以来,全国土地市场彻底变了天,以往的“高价地”、“天价”、“地王”等词汇被如今的“底价成交”、“流标”所取代。 面对楼市与土地的双重低迷,大多数开发商采取了保守观望的态势。而几家资金实力雄厚的标杆房企,在谨慎等待了半年后,开始趁着地价走低的机会频频出手,在土地竞拍中以底价、低价获得优质地块,实现最大收益,进而促成了土地市场的回暖。像去年全国的土地收入冠军北京市,上半年土地出让总收入不过326.7亿元,而在9月过后,这一数字激增至800多亿元,升温势头明显。 ●9月住宅用地成交额首次超百亿元 地价同比下跌7.5% 由于北京住宅土地的供应往往有先紧后松的习惯,供地潮经常在三四季度出现。因此,即便楼市的“金九银十”已经打上了惨淡的烙印,但土地市场依然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行情。 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成交统计,9月份,北京共成交土地18宗,其中工业用地7宗、商业用地3宗、居住类用地8宗,总成交金额为131.33亿元。而8块住宅用地的成交金额就总计达120.19亿元,占比近9成。中原地产的数据统计显示,9月份120.19亿元的住宅用地出让金远超过8月份的43.05亿元,环比增长了179.2%,这也是今年以来北京住宅用地成交额首次超过百亿元。 对于住宅用地成交的回暖,除了供应的增加外,地价的回落,也促成了这一波土地市场的反弹。数据显示,9月成交的平均楼面地价为6317元/平方米,同比2010年9月的6826元/平方米,下降了7.5%。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分析师认为,住宅市场的限购,使成交量大幅下挫,同时也影响了开发商们拿地的热情。曾经“你争我夺”的竞价已变成了如今的“重在参与”,土地价格的下降才能刺激开发商重新进入。 ●土地成交进入底价时代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底价成交取代“高溢价率”成为土地市场的主导。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8月,全国133个城市,平均楼面地价为1203元/平方米,环比下降了6%,其中住宅类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为1619元/平方米,环比下降了9%,而平均溢价率仅持续维持在8%的低水平,与2009、2010年时动辄100%甚至200%的高溢价率形成鲜明对比。 在9月份成交的住宅用地中,作为北京近两年来最大体量的住宅土地——郭公庄地块的成交进一步印证了,底价成为主导的土地市场新秩序。在总共三家投标人中,万科联合体报出了33.51亿元的最高价,并顺利拿下这块总建筑规模约为63万平方米的地块。即便是三个竞标人中的最高价,万科的报价相对于底价也仅有5.6%的溢价率。合计楼面价约为9500元/平方米,比去年中海在相邻区域拿地时15000元/平方米的均价低了5500元。 “之所以出现大量底价成交,原因有三:一是,最近的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和价格都相对比较低,楼价和地价是相互作用的;二是,目前大部分开发商的资金都相对比较紧张,所以就没有那么容易去买一些大型的地块;三是,开发商对于接下来的楼市判断,都认为今年和明年总体市场有稳中略降的可能。这就是目前底价成交和没有太多溢价出现的原因。”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对记者表示。 ●标杆房企伺机“抄底” 目前土地市场的低溢价率和地方政府加大住宅用地的供应,似乎对于房企而言有不小的诱惑,亦有专家指出,对市场较为敏感,同时又有标杆性质的大型房企,很可能成为拿地的主角,通过招拍挂的形式,低溢价甚至零溢价的成交将成为一种常态。 事实也的确如此,9月2日,万科、金地联合体以17.05亿元拿下北京大兴旧宫地块。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万科分别在北京房山、丰台、大兴连拿四块土地,共耗资约61亿元。高策地产董事长李国平认为,即使在调控背景下,万科这样的大房企在北京保持必要的土地储备增量很正常。尤其是随着土地价格步入下行通道,具备资金实力的房企已开始频频抄底购地。 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8月份,包括万科、保利在内的10大品牌房企全国拿地达到28块,较7月份上涨近两倍,同比增加了64%。随着第四季度的到来,住宅用地供应进入传统的集中入市阶段,对土地财政依赖较重的地方政府极有可能大力推地,土地市场甚至可能出现“降价跑量”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