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涛: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 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
吴涛 中国建筑业协会秘书长 中建协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教授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FCIOB资深会员)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 A特级项目经理)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 A) 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十二五”规 划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可以看出在全球经济 一体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与国际金融后危机时代大环境下,党中央适时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已成为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面临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原首席执行官拉里·博西迪就曾言“现在到了我们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 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其实“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 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已是对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冲击。” 这里指出的企业转型,就是指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 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 一、提升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 “项目生产力”理论的来源 项目生产力理论主要有两大来源: 一是以鲁布革工程建设为代表的我国建筑施工生产方式改革的实践; 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启迪。 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的启迪 “项目法施工”为突破口,内涵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首先进行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三 级管理和核算的行政管理机制”,以适应项目管理新方式的需要。二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组建项 目经理部,按照和运用项目管理的内在规律组织生产。 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三个落后” 即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方式落后、对生产要素的支配方式落后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式落后,以企 业为单元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旧有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施工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企业难以适应 市场竞争的挑战。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启迪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生产关 系是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驱动力。 “社会生产力、部门生产力、企业生产力”三个层次,这是就普遍现象而讲的。针对建筑活动 的实际,工程项目才是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解放和发展建筑生产力的最终落脚点 ,建筑生产力存在第四个层次——项目层次,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项目生产力。所以提升和发展建 筑生产力,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研究和发展建筑业生产力就不能离开项目管理层次。 第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空间上表现为在施工现场的直接结合及远离现场的间接结合的并存 ; 第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时间上表现为时断时续的非连续结合来实现生产力; 第三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呈现出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作业多种形态。 因此,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工程项目上的结合才能把生产要素变为生产力 。 “项目生产力”理论体系的框架构成 1、项目生产力的概念 项目生产力理论是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理论的层次 性原理以及建筑施工企业生产要素结合场所的特殊性而提出来的。 “项目生产力是项目经理部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能力”。 2、项目生产力的内涵 项目生产力的内涵是以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为支撑、以生产要 素和资源配置为基础、围绕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反映以人为本的社会化大生产。 3、项目生产力的特征 项目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基础性要素、发展性要素和组合性 要素。 项目生产力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是效益性特征。 第二是创新性特征。 第三是集约性特征。 第四是多元性特征“项目生产力”理论为建筑业施工生产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