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抗震防灾 查看内容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节选)

2013-8-27 23:3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68| 评论: 0

摘要: 城镇建设   编者按: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国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工作,编制并印发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是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 ...


城镇建设

  编者按: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国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工作,编制并印发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是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城乡建筑加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本版对该规划进行选登,供读者查阅。

  一、 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在总结防御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一)发展成就(略)

  (二)主要问题(略)

  (三)面临形势

  1. 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自然灾害共造成10.3万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2.4万亿元。这期间,几次大灾、巨灾严重影响我国城乡建设。2006年“桑美”台风造成483人死亡;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造成129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17亿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5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2010年玉树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经济损失数十亿元;2010年舟曲泥石流灾害造成1765人遇难。

  据民政部统计,1993年~2009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2%,远高于发达国家的0.5%左右。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2. 城镇化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城市运行对市政公用设施的依赖程度很高,而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一旦受灾极易产生连锁、放大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灾难。2007年7月18日济南特大暴雨造成37人死亡,1.4万平方米市区道路被毁坏,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2010年5月7日广州特大暴雨造成7人死亡,38间房屋倒塌,30多个地下车库被淹。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突破50%,人口、产业、工程设施将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城镇发展与防灾能力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增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迫在眉睫。

  3. 统筹城乡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新要求

  “十一五”期间,通过村庄整治、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村镇房屋和基础设施的防灾能力。但由于历史上城乡二元化管理,村镇整体抗灾设防水平仍较低,受灾时人员伤亡远比城市严重,小灾导致大损失的现象屡屡发生。甘肃岷县5.2级、云南鲁甸5.6级等中等规模地震,平均使10余个乡镇、上万人受灾,反映了村镇建设防灾能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严峻现实。

  “十二五”期间,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要求,亟须解决如何在城乡建设中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升城乡防灾减灾总体水平的问题。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