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建保障房监管难盈利难
昨日《风神公社“变形记”》的报道引发各界关注,由此引发的单位自建保障房何去何从的探讨牵动人心。 作为全省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创新的试点城市,广州正在起草创新试点方案。 在这个国家中心城市,保障房建设的探索早已在路上。昨日,记者走访广州房改后首例单位自建的保障房——广钢金鹤苑和广州市首个企业试验经济租赁房项目——万汇楼,试图从中探寻广州单位自建保障房的现实路径。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打着广钢金鹤苑名号的房源在网上放租、挂售,而万汇楼尽管出租率超过九成,但是仍然面临盈利模式的困惑。 如今,当广州单位自建保障房大幕拉开,关于如何监管、如何保证公平的困惑也浮出水面。 样本:金鹤苑 属性:单位自建经适房 监管之惑:有部分房源在网上放租 从花地大道南拐进兴渔路,车行500米左右,就到了金鹤苑。这里是广州房改后第一个由企业自建的经适房项目。 当广州“放风”拟鼓励单位自建公租房,重启单位自建保障房大幕时,这个曾经的样本却似乎被遗忘了,单位自建公租房会否重回“福利分房”的疑虑并未波及此处。 看上去,这里与广州其他楼盘并无区别,假山、球场、儿童滑梯等一应俱全,在架空设计的一楼,有老人悠闲地打着麻将、下着棋。唯一不同的是,这个被农田和空地包围的小区周边找不到一家二手房中介。 2007年初,金鹤苑曾深陷舆论风暴眼。2050元/平方米的均价,与当时广州十区新建商品房8134元/平方米的价格同时出现在市场上,每平方米单价相差6000多元。巨大的购房利差,其后迅速成为一大导火索,将广钢等7家试水开建保障房的单位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并引发社会对单位自建房政策的普遍质疑。 4年过去了,记者走访这里时却发现,最初的某些质疑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当记者以租客身份暗访时,一位正在散步的阿婆指向某栋房的二楼单位说:“我认识那户业主,房子已经租出去了,两房月租是1600元。”她说,这里有些房子还空置着,业主“在别的地方有房,不住这里”,房子出租“主要靠熟人介绍”。 在网上,金鹤苑有部分房源放租,98平方米的两房单位月租开价2400元。在某网站的二手房频道,甚至有金鹤苑的二手房出售,并打出“稀缺房源”等字眼吸引买家。当记者致电该中介时,中介称,这套90平方米的三房单位已经以75万元的总价售出,成交价达8333元/平方米。该中介表示,该房交易与其他商品房一样。 按照广州对经适房上市的规定,自签订购房合同之日起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 职工陈先生却不想卖这里的房。他说,在厂里每个月拿着2000多元的工资,如果不是单位建的这批经适房,现在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住房问题。“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职工,就算把房子卖掉能赚点差价,但是上哪里再去买房?” 当广州单位自建房大幕初启时,这样一个疑问被再次提起:在现有征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被委以建公租房的重任,对于大批以单位自建公租房名义建起来的房子,企业的监管能做到什么程度?首个企业自建经适房项目的遭遇,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广钢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从拿到房产证计算,目前金鹤苑的房子未满5年,确实不能在二手市场交易,也办不了房产证,“目前不清楚按照什么方式交易”,一旦发现违规情况会严肃处理。 广州市住房保障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广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在2007年底颁布实施,此前建设分配的经适房并不适用该办法,仍然按照此前的规定管理,而此前的规定并不完善。“未来的单位自建保障房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指出,单位自建的公租房需要多重监管,不能对企业的监管抱过高期望,政府主管部门也要参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