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资金之困 佛山国资进公住房领域
佛山国资“大国资、全覆盖”总体工作和方案昨日出台 禅城区三旧改造项目“佛山名镇”停工;今年全市2.1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任务,截至9月开工率也仅有76%……据了解,两者都是以政府为主体来投入,但在推进过程中,都遇到了资金、土地等问题。 与此对应的是,佛山的国资一直是本地较为活跃的力量,截至目前,市属国企资产总量从579.1亿元增长到997.1亿元。 昨日,佛山市委、市政府召开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市委书记李贻伟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悦伦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副市长宋德平汇报了《佛山市“大国资 全覆盖”总体工作思路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如何盘活国有资产,“顺道”解决三旧改造、保障房等项目中出现的缺钱、缺地的问题?《方案》给出的答案是国资委领域的扩展。即将成立的“佛山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将参与市域范围内“三旧”改造、保障房、廉租房、周转楼、人才公寓和专家楼等公共住房的开发与建设任务。专家指出,此举是政府通过盘活国有资产的又一举措,同时能为市民提供更多保障,避免保障房建设停顿、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统筹、整合政府和企业各类资源,加大国资运作力度,将70%的国有资产用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CBD)建设等民生领域。 新动作:成立建投公司 参与保障房建设 根据方案,将重点整合一些一级企业。其中,唯一新成立的是“佛山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暂名)”。该公司即将成立,成立后将把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可经营性资产划入该公司,集中市属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市国资系统内的物业资产,改变分散局面;同时把国资系统内的房地产相关企业和资源划入该公司,参与市域范围内“三旧”改造、保障房、廉租房、周转楼、人才公寓和专家楼等公共住房的开发与建设任务,适当参与商住地产开发,在城市建设和准公共产品领域发挥主体作用。 目前困难 案例1 疑资金链断 佛山名镇停工 本报近期连续报道的禅城区最大三旧改造项目“佛山名镇”。禅城区提出坚持“政府引领+市场主体+借力借势”的模式筹集项目资金。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投资方签约名镇。 对此模式,有专家曾指出,这种政府主导的开发式经营,有两个风险,一是政府主导,一旦人事发生变动,政策缺乏连续性;二是有经济风险,一旦政府资金跟不上,开发商拿不到钱,就撤走,工程就会变成烂摊子。 看法:为资金链提供保障 市委党校、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主任——赵起超副教授认为,成立佛山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暂名),有助于重组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因为,要涉猎三旧改造领域,就必须改变过于分散,各自为政的格局。比如佛山名镇等重大改造项目,应该是政府财政与国有资产与民间投资等多方互动。再启动类似工程,市民也会信心更大,不会有资金链断裂等隐忧。” 案例2 土地紧缺 保障房开工率不足八成 代市长刘悦伦视察佛山保障房项目时了解到的最新情况是,截至9月初,今年全市2.1万套保障房任务的开工率仅为76%,相关负责人表示,佛山的保障性住房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而资金方面,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建立保障性住房资金专用账户,每年按照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的1%~2%比例安排建设资金。 看法:为保障房提供土地等“保障” 据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部分不与财政挂钩,由建投公司的资源自己“搞定”,而这部分资源,如物业资产、资金等,都参与市政府的统一计划,“根据市政府需要,我们参与建设,就等于给了市民更多的选择。”该负责人还表示,“不与财政挂钩,减轻了政府负担,也盘活了国资系统的物业资产。” 参与保障房建设,最直接的受惠者就是业主。“我们在开发模式上,也可能是三旧改造与保障房的捆绑开发,开发需要的资金与土地都能得到解决,同时不是单一的建设,小区功能上也会注重完善。这体现的就是不与民争利,而是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住房保障。” 赵起超也分析,根据形式变化,保障房、廉租房等建设,如果完全按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整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利益分配。“因为开发商往往以房价作为动力,上涨就加速建设,下降就停顿,要完全保障民生,必须有这个公司作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