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指数为发展“打标签”
近日,“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发布暨绿色经济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公布了我国30个省(区、市)和34个大中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 这份报告是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完成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并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日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约束的背景下,追求经济的绿色增长成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指数的发布也是顺应了这个趋势。 绿色发展水平北京居首 本次发布的省区和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均是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部分构成,分为三级共60个指标,分别反映经济增长中产生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资源与生态保护及污染排放情况、政府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投资、管理和治理情况等。在参与测算的30个省(市、区)中,绿色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位的是:北京、上海、青海、天津、海南、浙江、云南、福建、江苏和广东。 总体而言,东部省份在绿色发展水平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在东部的10个省市中,有8个排在全国前十位。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外向型发展模式为主的东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同时也受到了资源环境的约束。现在,东部省份更为重视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做法来缓解资源环境的制约,提高了经济的绿色发展水平。同时,由于发展较早,经济实力雄厚,所以,东部省份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相对大一些。因此,东部地区在较大环境约束的状况下,其绿色发展水平仍然较高。 西部省份资源环境禀赋的优势相对明显,在资源与环境承载潜力上得分较高,推升绿色发展指数的排名位次,但没有一个西部省份是靠经济增长绿化度的优势进入绿色发展指数前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仍不高,绿色与发展还需要很好的结合起来。 中部省份绿色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即使是排名最靠前的江西也仅在第17位。作为“承东接西”的重要区域,中部省份所面临的能源紧张状况和环境压力不小。近年来,中部6省经济虽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与东部仍有很大差距,经济实力的限制使得中部省份在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之间难以兼顾。 即使在一个省区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及资源环境状况也是不尽相同的。今年的报告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了对34个大中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这将对地方政府产生重要的意义。 以绿色发展指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将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纳入报告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企业,还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最后落脚点都在城市。他坦言,大多数城市在环境治理的方式方法上差别不大,但为什么最终会导致绿色发展水平的不同,关键就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政府管理水平的差异,通过发布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将发展模式从追求速度转变到追求质量上来,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也指出,地方政府不应过多地关注排名,而应该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重新思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入点在哪里,更好地将产业和地区相融合,克服单纯的GDP导向,促进城市的综合发展。 近两年,全球经济发展中始终透露着绿色的曙光。2010年版《BP世界能源统计》显示,全球能源消费27年来首次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的第一次下降。尽管这主要源自经济衰退,但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下降了1.1%,其中核能、天然气、石油消费均出现下降,煤炭消费基本持平。可以想象,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确实会产生出一种效果。当然,更为期待的一种结果是能源消耗的降低来源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源于人类有意识地发展绿色经济。 魏杰表示,绿色发展关键是要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寻找这三者的平衡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不能仅仅从单一的一点来考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称,这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