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专家:建保障房要考虑保障低收入者谋生环境

2013-8-27 23:4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19| 评论: 0

摘要:   昨天2011中国规划年会完美收官,最后的自由论坛将焦点对准了保障性住房,上百名规划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发表各自的看法。保障房建得远,保障房能否让不同阶层混合居住?规模是否越大越好?针对这些问题,大家纷 ...

  昨天“2011中国规划年会”完美收官,最后的自由论坛将焦点对准了“保障性住房”,上百名规划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发表各自的看法。保障房建得远,保障房能否让不同阶层混合居住?规模是否越大越好?……针对这些问题,大家纷纷出谋划策,为的正是让保障房真正的能够保障居民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住房那么简单。

  [问题1]

  保障房能否让不同阶层混合居住?

  近日,有专家提出“混居”理念,不能让贫富阶层分居,而应该混合在一起。该专家更是建议,可以强制性推行“商品房必须配建20%的保障房”。该理念,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众多社会思考。不过昨天的“保障性住房@城市”的自由论坛上,不少人认为,混合居住“做起来很难”。

  淄博市规划局局长鹿斌佐坦言,混合居住目前并不具备条件。从规划来看,是所有的项目都必须配建,还是每个项目区别对待?国家政策层面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如果是所有的都必须配建,就有管理的问题。如这个开发项目只有一两栋楼,那保障房可能要在一栋建筑里面,保障房的受众和普通商品房业主条件不同,需求不同,甚至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对服务的认同程度统统不同。扎堆住在一起,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也会带来很多冲突和摩擦。如何来管理?具体说,这个小区要成立业主委员会,其组成人员什么比例?如何能够保障少数困难家庭一部分人合法的权益?“混合居住目前国内并没有成功的经验,还需花很长的时间进行探索,如果对所有的问题不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其将会带来很多问题,也将没法推行。”

  [问题2]

  保障房能否有退出机制?

  住到了保障房是否就可以“一保到底”呢?对此,专家们呼吁一定要建立“退出机制”。鹿斌佐介绍,目前的退出机制有两种,一个是政府优先回购。二是补交一定数额的土地出让相关价码后,从有限产权变成完全产权。但是现在看来,很多地方都是采用第二种“漂白”,把经济适用房变成了普通商品房,5年之后可以退出。而政府需要建设新的经适房来弥补这个市场的存量。“我个人支持第一种退出机制,但是政府往往手头没钱,只好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中。”

  “应该是铁打的保障房,流水的租客!” 来自广东的规划专家强调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房必须要有严格的退出机制。退出机制可以规定是收入到了多少,也可以是租了一定时间须退出。因为保障房保障的根本是让新城市人能够在城市里扎根,在你各方面积累还不够的时候,让你能够生存。一旦你适应了城市,哪怕你还没完全适应,也有更需要的人,就应该主动让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保障的作用,而不能成为中等收入人群长期拥有住房的一种途径。

  不仅要“退出”,该专家也强调,不能让保障房成为“懒人”的理由,将来的保障性住房还可考虑只租不售。他建议,新的保障房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等不能再走经适房的老路,应该“只租不售”,不能养懒汉。

  [问题3]

  保障房规模是否越大越好?

  “目前保障房建设的规模合理吗?制定的规划科学吗?”来自广州市规划设计院的李洪斌在论坛上接连反问。他认为,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需要有时间进行研究,前期必须掌握准确的数据,然后进行量化分析,这样才能合理规划。但目前很多城市的规划部门对于个人住房信息的数据掌握基本是空白,不仅总量的概念难以把握,分类比例数据也没法计算。“编制规划往往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其最终拿出来的结果必然是一个应景之作,其科学性要大打折扣。”

  广东的专家则说,很多发达国家的保障性住房面积达到30%-40%,广东现在可能是3%-4%。将来除非是大规模举债,才能扩大保障范围,但是这些债务最终还是城市的。为此他建议,保障房且不可盲目“一口吃成胖子”,更不应该过早保障大“中”等收入群体。

  [问题4]

  保障房能否有优良的环境?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袁锦富列出了目前保障房“三宗罪”,呼吁千万不可“政府很经济,住在经适房的居民不经济”。

  其一是选址比较偏远,尤其是大城市。像北京的经适房如天通苑,居民大多在主城就业,但是去上班光单程就要花两个小时,居民承担了较大的交通成本;其二集中建设,容易造成低收入群体的空间集聚,强化了社会各阶层的居住非议,容易产生相关的社会问题;三是缺乏配套。有少数的经适房空置率比较高,主要就是因为不配套,生活不方便,有些居民只能返归老城租房居住,没有配套就没有人住,没人住也就没有办法落实配套。

  分析其原因,袁锦富认为,最主要是土地财政、制度层面有问题。政府财政有限,总是要想办法降低保障性住房的成本,减少政府的投入。选择地价比较低的偏远处来建保障房,“政府规划提倡以人为本,最后结果是以钱为本”。

  “保障性住房不仅要解决‘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保障生活,还要保障低收入者谋生的环境。”袁锦富说,穷人要挣富人的钱,在原有的空间中已经建立了一种秩序和平衡。居住空间的分离,不仅提高了生活成本,实际上也剥夺了穷人挣钱的机会。比如说低收入阶层的一些小生意必须要在老城区,做一点修修补补,提供一些家政服务,这些其实是富人更需要的服务。如果距离远的话,成本就会增加,反而导致了穷人失业。

  他认为,保障性住房特点就是低成本、中小套型,但不一定是劣质的环境。如法国巴黎的社区,富人和穷人同在一个社区里,房子只有套型和占用地面积的差异,但是外观的配套是没有差异的。经适房和两限房装修不一定要豪华,套型也不要大,设施配套的标准也不一定高,但是应当齐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