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盼保障房“阳光普照”
公租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小户型为主,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租金标准由市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按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原则合理确定。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安排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逐步实现廉租房与公租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 在公共租赁房的分配上,各地又制定了自己的管理办法,无论在供应的对象上,还是申请的条件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地方放开了户籍限制,有些则依旧只能允许本地居民才能申请。但总体情况是开放程度不够,户籍门槛太高。大部分外来务工的农民工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方面在以前的住房保障体系里属于空白,另一方面受限于有地方福利因素的户籍制度,这些外来人口无法享受。 中央继续增加资金补助,地方也要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并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不足的地区,要提高土地出让收益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比重。规范和利用企业债券融资,专项用于公租房等建设。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向实行公司化运作并符合信贷条件的公租房项目直接发放贷款,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放贷款。确保用地供应,落实好税费减免政策。引导企业、其他机构参与建设运营,多渠道增加公租房供应。 在热火朝天的开工仪式背后,保障房建设资金如何跟进?建立了怎样的分配管理机制?目前鲜有地方政府有完整思路。保障房建设似乎被地方政府演绎成了一场“政绩竞赛”。据调查,绝大多数地方政府还是在依靠传统的地方债、企业债方式为保障房建设筹资。然而部分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率已经高达200%。在应付了今年的开工指标后,未来地方政府在保障房方面要承担的压力会更大。未来几年,地方负债将进一步增加,民间资本对投资保障房的风险警觉性会更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下发《关于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的通知》,以促进有质量保证的建筑材料、部品部件及技术服务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采购信息平台旨在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性价比优良的部品和材料,推广应用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和性能。据悉,平台的部品部件和材料供应企业将覆盖住宅生产建设和装饰装修过程中全部设备、材料、部品和技术。专家指出,建立统一的采购平台,能够实现保障房建设的标准化,也有助于产品价格公正公开。 大力推进保障房项目建设,不仅是政府在解决住房问题上价值取向的大调整,也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中最纾解民困的根本性措施。然而,过去政府大包大揽解决住房问题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有了良好愿望但没有科学的制度设计,一样会事与愿违。目前,由于保障房建设缺乏总体设计和完整方案,仍停留在宏观政策构想和各地试验阶段,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公租房的相继推出,使保障房制度日益差异化和复杂化,陷于覆盖范围、功能划分、实现方式、产权所属以及如何确保公平分配等诸多争论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