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猛如虎 谁是罪魁祸首
【编者按】通胀如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全线上涨,货币政策不断紧缩的宏观大背景下,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广大民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企业该如何化解这些风险和挑战?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又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角色?……针对这些焦点问题,本报从今日起,将围绕"涨价:企业不可言说之痛"、"食品添加剂:妖魔化的背影"、"行业协会:企业共进退的'诺亚方舟'"三大主题,陆续推出9篇"通胀压力下的企业生存镜像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肉蛋奶飞涨、果菜粮变贵、衣住行价增……"通胀"不再是一组组干瘪的CPI数据,而与寻常百姓家每天的柴米油盐息息相关。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8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6%。其中,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创下37个月以来新高。虽然8月CPI回落0.3个百分点,降至6.2%,出现近4个月来首度涨幅回落,但考虑到中秋和国庆两节的影响,9月、10月的CPI数据仍然不会低出多少。因此,要想实现全年CPI的调控目标难度仍然较大。 通胀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怎样才能快点结束……在所有的追问和思考中,通胀是如何开始的或许是最有价值的命题,因为找到源头方可"对症下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室研究员吴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不妨大些胆子启用货币政策,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稳定币值,通过"管好货币,放开价格"来治理通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王远鸿认为,"人口红利"、"要素红利"的时代行将结束,接受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相对温和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积极调整失衡经济结构,是化解长期通胀压力的根本之策。 长期轻农的失衡经济结构 "调整失衡的经济结构,是理清通胀的长久之计。"王远鸿认为,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本轮通胀成因较为复杂,包括国内外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猪粮等农产品价格飙升的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升带来的输入性因素等等。但通胀的源头在于长期的经济失衡,突出表现在:农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短板,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比例的失衡。 从各月的CPI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食品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胀的最大主力。王远鸿说,这暴露了农业在抵御风险方面能力较弱,而这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酝酿的结果。 "目前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增加资本和资源投入,长期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有限资源高度向重工业倾斜,农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本就稀缺的土地和水资源,稀缺性状况进一步恶化。另外,中国农业仍属于'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生产周期的掣肘。农业的弱质,使得任何自然灾害、经济环境变动等风险因素都极易引发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王远鸿说。 有一组数据支持了上述观点,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淡水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由于水污染严重,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灌溉,这注定中国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将成为长期不可回避的问题。 同时,在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中,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长率和大规模生产成为中国工业生产的特点。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来,以住宅、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为主的消费升级,加入WTO后"世界工厂"地位的逐步形成,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王远鸿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的第一消费大国,而另一方面国内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能源、原材料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使得国际商品价格的扰动会较为迅速地传导到国内,增加中国物价调控难度。 此外,随着中国"人口红利"、"要素红利"的逐步消失,成本上升推动农产品以及工业原料价格上涨将成为必然。 王远鸿分析,随着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人口红利"逐渐接近尾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状况正在改变。新成长劳动力增速放缓,农村可转移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高,这些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将长期存在。"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国家加大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改革力度,企业以低廉的价格获得水、电、石油等资源性产品和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所获取的'要素红利'也逐步减少。" 始于1994年的货币政策 在对本轮通胀的原因追寻中,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美国实施的一系列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吴庆表示,输入型通货膨胀都有其货币政策的基础,本轮通胀的货币政策源头要追溯到1994年。 1994年,人民币贬值,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从5.7陡升到8.7,导致中国国内物价水平相对于美国市场忽然走低,在2005年汇改之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10多年。中美之间持续的物价差异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中国企业大量向美国出口产品,赚取差价;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盈余;在货币上,美元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为了保护出口企业和维持高额出口,央行大量购买外币,以此来保持本币的低汇率。加之上世纪90年代的汇率政策,大量民间外汇转化成了官方外汇储备。 有管制的汇率,帮助中国积累了外汇储备,让中国出口企业赢得了"中国制造"的市场。然而,收进的外汇越来越多,央行就不得不发行更多的人民币。"一般来说,央行按经济增长14%的比例发放钞票,但中国用来购买外汇的人民币已经超过14%,有的年份甚至超过20%。"而这也直接促使人民银行成为世界上最不赚钱的央行。 目前中国是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在美联储采取一列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中国不得不担心美元贬值后中国持有的大量外汇储备缩水,更严重的是,美国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的流动性变成"热钱"流入中国,恶化中国国内本已高企的通胀。 吴庆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BWI)崩溃之后,美国已经不再有维护币值的承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要义就是坚持美国利益,而中国利益与美国利益发生冲突时,不独立的货币政策让中国为美国政策埋单成为必然。"实际上,自'9·11事件'以来,美国实行的扩张性政策都不利于中国,这也是为什么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