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机动时代呼唤自行车回归

2013-8-27 23:2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05| 评论: 0

摘要:   一周后,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发起、以绿色交通城市未来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将揭开序幕。在我国,绿色出行的呼声日益高涨,但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发展却陷在命运多舛、前途未卜的境地。    不 ...

  一周后,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发起、以“绿色交通·城市未来”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将揭开序幕。在我国,绿色出行的呼声日益高涨,但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发展却陷在命运多舛、前途未卜的境地。

  不公遭遇

  5年前,连接天津海河两岸的直沽桥(原称奉化桥)建成。作为当地首座中承式全钢结构拱桥,它被舆论奉为津门充满现代感的艺术品,“宛若美丽的白色花瓣从河面上空翩翩而降”。不过对于普通市民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这座桥能为生活带来多大变化。

  住在海河附近的张萍曾因此大喜,按照她的估计,今后每天通勤时间因此缩短近半,对于年近五旬却坚持骑车的她来说是个利好消息。

  2007年,直沽桥顺利通车。欣喜之余,张萍心里却留有遗憾。

  “我上桥时特别留意过,没发现自行车道,以前从没见过这样的桥。”她说,“可为了节省时间,我还是没多想就骑了上去。”

  那段时期,原本没打算“为自行车留道儿”的直沽桥上,出现了许多和张萍一样风雨无阻、穿梭海河两岸的骑行人,这或是交管部门未曾料到的。据张萍回忆,桥的四角不久后出现协警,骑车上桥的人纷纷被拦。

  “我见过有人和协警发生冲突,想绕过去,不料被协警飞身扑住。两人当即摔倒在地,那场面哭笑不得。”不过她感觉,那就像是一场“严打”,待风平浪静,一切依旧。

  协警们果真没能坚持多久。此后,越发庞大的骑行队伍认准直沽桥,每逢早晚高峰,浩浩荡荡的“非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两股车流夹杂交错,鸣笛声不绝于耳。直沽桥通车至今已近五年,而场面依旧——多数自行车会沿着最外侧车道上桥,汽车纷纷避让。

  “我担心自己被撞,只能每天都抱着侥幸心理过桥。”张萍坦陈。

  她的担心不无道理。援引另一处实例:坐落于上海的世纪大道也未设置非机动车道。不少骑行者为了便捷,违背设计者初衷,与机动车争抢外侧车道。

  北京工业大学讲师熊文曾对此进行调查,结果尤为沉重:在所属CBD(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世纪大道是自行车出行死亡率最高的,“我们要反思关于自行车的问题。为什么设计时想不到他们不会绕行,而选择危险的机动车道?”

  “骑自行车的人现在已经成为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受到了挤压。”北京市交管局原副局长、长安大学教授段里仁对媒体表示。

  建设失衡

  这些事实可看作当前国内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的缩影,折射出“非机”残酷的路权之争。不容质疑,伴随着机动化时代的到来,汽车在这场争夺战中已占据绝对优势。而对于自行车交通发展而言,如何在汽车重压之下,取得独立而合理的位置,直接考验着各地政府和决策部门的智慧和视界。

  直沽桥由于设计问题,自通车伊始便饱受批判和质疑,并逐渐演变成“非机”两大阵营在网络上争论的焦点。其实,这种情况早已不是天津或上海的个案。几年来,记者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武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调查时发现,各地非机动车道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需要澄清的是,天津目前配建非机动车道的道路数量仍占到总数约九成。而在部分南方城市,这一比例甚至不及天津的零头。

  深圳可作为论证典型。在这座道路四通八达、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中,专属于骑行人的车道却凤毛麟角。当地不愿具名的政府官员W透露,深圳早先并非这样,法规中有关于非机动车道的详细规定。但是,当深圳升级为国家特区后,立法部门把这项抹掉了。

  “包括几乎所有为立交桥配置的非机动车道,都先后让给了汽车。自行车和行人被‘捆绑’到一起。”他说,“除了深圳,我先后就此考察过京、沪、汉等几座代表性城市,发现这里状况最差。”

  与天津一样,深圳撤并非机动车道的做法,一度遭到市民强烈抵制。部分骑行爱好者甚至戏称“这里是自行车的地狱”以发泄不满。官员W称,住房城乡建设部一位副部长其间到深圳考察,表达出恢复当地非机动车道的愿望,“遗憾的是政府似乎不以为然,最终不了了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研究所所长赵杰认为,在交通建设方面,政府亟待改变近年来为机动车出谋划策多、对自行车却没有足够考虑的做法。不过令人揪心的是,这一状况近年来无明显好转,部分大城市的非机动车道并未因专家和民众干预而停止缩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