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加速正当其时
事物发展总有“道”,当顺势而行。 多年以前,当万科提出住宅产业化的时候,很多企业对此一脸茫然,甚至嗤之以鼻。然而在当下,房地产行业在政策调控、用工荒加剧、品质升级等多重压力下,很多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企业到底该怎样应对? 虽然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不同的企业各有不同,但选择跟进产业化则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这是因为,国家对低碳经济的推广,将会有利于以节约资源为本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产业化配套的利好政策也在陆续出台,让惯于算经济账的企业从中看到了利益和竞争力。 149%与50%的经济账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采购管理部副总经理都军在建筑人工成本上涨方面,给记者列出一组数据:以2007年为100%基数,截至2011年3月,钢筋工、泥工、水电工、木工、零星工种的成本上涨分别为149%、142%、154%、160%和132%,平均下来总体涨幅在149%。“2010年一年涨幅比例几乎是过去两年涨幅总和的3倍。” “廉价劳动力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手里握着20多家建筑劳务公司报价单的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学然这句感叹,点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 与此同时,长期跟踪研究住宅产业化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技术产品处处长叶明,则给出另外一组数据:其调研的一个采用产业化方式施工的工程项目,一般按照传统方式建造同等规模的工程,高峰期需要工人约240人左右,平均7天完成一层楼。而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只需要70个工人左右,平均5天一层楼。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工人平均减少了50%左右,建设周期缩短了40%以上。 无独有偶,一直在做住宅产业化探索的远大集团,通过采用组件100%为工厂化制造的方式,用24小时就完成了一栋6层高、3200平方米建筑的建造。 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连菜市场的小贩都知道,就是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在房地产属于稀缺产品的前提下,开发商往往更愿意用简单粗暴的涨价方式来提高利润。但当房地产行业步入调整期时,显然已经无价可加。开发商会衡量:此前人工成本、原材料与设备成本的比值较低时,从投入产出来说,显然多增加农民工的人力支出比去采购工厂化部件更划算。然而,当用工成本骤增,甚至面临用工荒时,企业该怎么做,一目了然:那就是通过采购来控制成本。 “日本的建筑业也曾遭遇过用工不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推动预制式住宅的发展。”日本三井住友建设会社部长松本启二表示。 其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产业化并引进日本概念已有20多年了。住建部成立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也有10多年的时间,这10多年的时间里,住宅产业化发展得并不理想。 “这10多年主要是做一些基础工作,做铺垫。日本住宅产业化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日本人均GDP是1.2万到1.5万美元,现在我国的一线城市,人均GDP大部分进入到了1万美元的水平线,二线城市也有一部分进入到了这个水平线。在这个时候加快产业化步伐,才有经济实力做依托,才有支撑。”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克放说。 可以说,用工荒的出现,推动了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