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经开区:构建和谐特色园区
“十一五”时期,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技术强区”和“和谐园区”两大目标,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多功能、综合性特色产业园区。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地处正在崛起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这里已经成为一座环境友好、功能完善、产业聚集、发展强劲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充满活力的经济亮点,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支柱产业效应彰显 “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开发区本着“淘汰一批、转移一批、优化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通过引进优势项目、加大技改创新力度、扩大服务外包优势和强化资源环境约束等有效措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扎实推进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壮实力,用项目促发展。目前已有富士康、戴卡轮毂制造、宏启胜精密电子、中油宝世顺钢管、丹麦LM风力发电叶片、中粤浦项马口铁、山船重工百万吨造船、紫竹药业、烟草机械、中航惠腾风电叶片、哈动力物流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关联效应好的项目落户该区,加快了开发区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根据产业特色和布局,着重从玻璃建材、粮油食品、冶金压延、电力热力行业入手,对重点企业进行分析调查,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改方案,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实施了近万项技术改造,从技改升级中获得10亿元以上经济效益,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强化科学管理,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开发区专门制定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截至“十一五”末期,区内累计有服务外包企业25家,占全市的66%,开发区被命名为“河北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河北省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把关口,对生产企业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理念深入到辖区重点企业,使全区所有企业实施了达标生产,在每年节约标准煤上万吨的同时,年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104吨。 “十一五”时期,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秦皇岛开发区坚持科学规划,建成了粮油食品加工、临港重大装备制造、金属压延、汽车零部件等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以金海粮油、正大食品、中粮鹏泰、北大荒麦芽等企业为代表的我国北方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基地之一;以山船重工、哈电重装、天威保变、秦冶重工等企业为龙头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首钢板材、乐金电子、万祥铝业、燕大国海等企业为代表的金属压延基地;以戴卡轮毂、旭硝子汽车玻璃、邦迪管路、科泰铸件等企业为代表的全国最大高档汽车轮毂生产基地和第二大汽车玻璃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