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高额债务危机催生高校“土地财政”

2013-8-27 23:2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20| 评论: 0

摘要: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阵地。   不过,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却不断地为陷入债务危机而烦恼。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了偿还高额债务,这些高校不得不求助于土地财政,这些行为不仅违 ...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阵地。

  不过,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却不断地为陷入债务危机而烦恼。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了偿还高额债务,这些高校不得不求助于“土地财政”,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也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运动,使我国高等院校的负债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为108万人,而今年的招生规模已经膨胀到675万人,是十三年前的6倍多。与招生规模日渐扩大相比,相应的教育经费却没有跟上。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目标时至今日仍未实现。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但也只占GDP的3.48%,离4%的目标仍有不少距离。

  更令人担心的是,2010年,该指标下降到3.15%,而且还有十多个省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一方面是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却是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相对减少,这对地方高校来说无疑是一件既发愁又无奈的事情。随着师生人数的增加,各种教学设备短缺、教学活动场所狭小、宿舍食堂等设施不足等问题开始爆发出来。

  与此同时,在片面追求高速度、大规模思想的左右下,一些高校热衷于兴建各种各样的“大学城”和新校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已有50多个。

  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些高等院校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并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负债,占全部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近一半,负债总金额约为2634.98亿元,平均每所院校负债超过2亿元。

  为了偿还这些债务,一些高校绞尽脑汁。在国家发改委2003年以来价格举报的热点中,教育乱收费问题始终位列其中。

  对于一些负债较重的高校来说,卖地还债正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做法。可以说,沉重的债务正在将部分高校催生出“土地财政”的翻版。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将学校的主体迁至新校区,通过出让原先位于中心城区的旧校区、零散校区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土地收益,解决目前负债过重的问题。

  但很显然,高校通过卖地获得收入的做法面临着诸多的法律难题。

  更应该注意的是,这种依靠“土地财政”的做法不可持续,一些高校本来就教育用地不大,如果被迫出售其所有土地,那么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用地,加剧设施不足和活动场所的不足。不仅如此,高校中“土地财政”现象的存在,还会使高校无法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和科研,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解决高校“土地财政”问题,首先要纠偏高等教育发展盲目求大求快的发展战略,遏制借债过日的做法和冲动。

  高等院校只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不能将眼光盯着卖地生财的歪路,才能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同时,实现教育财政的良性循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