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调控政策下的房地产商
近几年,楼市调控政策越来越严厉。限贷、限购、限价、加息、保障、调控成了房地产业的关键词。在去年“新国十条”、今年“新国八条”两轮楼市新政出台之后,国内数十个城市先后被纳入限购范围。在持续调控下,当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趋向平稳后,被誉为楼市杀手锏的限购令向二、三线城市漫延。 8月27日,新华社、台州日报报道称,浙江省台州市于8月2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楼市限购措施。 此前的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已实施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 其后的8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公布了对各地列入新增限购城市名单的5项建议标准,同时要求各省在8月20日之前上报辖区内各城市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工作情况。 8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从这份报告看,按照住建部公布的限购标准,预计未来限购城市将新增30个左右,届时限购城市总数将达70余个。 台州市的限购拉开了二三线城市限购令扩容的序幕。 据说,住建部已接连与20余二三线城市基本达成“出台限购措施”的“协议”,各地方政府将于9月初开始陆续发布自己制定的限购政策。 与此同时,住建部已经开始逐步推进房地产热点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系统和数据库的异地联网工作。这项工作完成后,同一权属拥有人名下在不同城市的房产将能一并查询。异地购房的资金流向等可以统一监控。这一措施,被视为国家严查异地炒房的信号。 住建部这两项举措,也为8月25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关于“中国将坚定不移地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会改变调控方向或放松政策”的表示做了背书。 8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计划将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从9月5日起实行分批上缴。这相当于未来6个月内上调两至三次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政策,明确地表达了中央调控房价的决心。 在这样的局势下,多地房价已有回调迹象。 上文所述国家统计局7月房价数据显示,在热点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房价环比停涨,其余城市除天津外,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增幅均呈下调态势。 近期包括万科、招商地产等各大上市房企公布的中报也提到,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的影响下,客户的需求特征也在发生变化,投资类购房继续受到抑制,面向首次置业类客户的普通商品房占市场成交的比例继续提升。 很多专家和分析机构认为,若限购扩大,僵持的房价必将加速调整。现今的调控政策已经使房地产业面临洗牌。 这两年,对于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是一场实力、智慧、信心的考验。谁能握控局面,规避风险,生存下来并活得更好;谁又会被市场风浪所吞没,折楫沉船,饮恨离场,有待时间的考验。 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无疑将给社会各界带来重大影响,而房地产商受到的影响最为直接。关于房地产的话题,我们能不时听到来自政府、经济学家、评论家等各方的声音,而作为房地产业真正主角并应该掌握话语权的房地产商,除了少有的几个大腕时不时出来说上几句,他们中的大多数,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房地产商选择了沉默,就算有微弱的呼喊发出也被湮没在大众对他们的声讨和抨击声中。 针对于此,本报特别策划了持续调控政策下的房地产商的专题。在本期专题中,浩华地产董事长李淳朴、深圳尺度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才旺、山东临清新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俐、陕西华兴源企业集团总裁李建国和山东莱钢建设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鲁兵等5位来自不同地域的开发商、代理商直言不讳地讲述了对房地产持续调控政策的看法,调控政策下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应对之道。 《持续调控政策下的房地产商》专题精彩内容导读 ◇面对调控,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淡然自若,内圣外王”。要主动转变观念,苦练内功,适应新市场变化,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李淳朴:调控不可怕》>>P5 ◇限购令要想起到调控作用,其执行的时间必须够长。至少要坚持到保障房的大量入市,或者真正意义上的房产税出台,限购令能坚持到这一时刻的到来吗?李才旺《限购令只能是一种过渡政策》>>P7 ◇也许我们已经被调控、加息、限购这样的行政管理所麻痹,也许我们在社会环境中注定被习惯性地指责,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做“温水中的青蛙”,被我们熟知的社会环境所吞没而不觉醒!李建国《拒做“温水中的青蛙”》 >>P7 ◇我认为对于部分高端人群不应该采取一味地限制,有多余的钱可以买多套。这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关键是国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保障体系,来保障那些买不起房的人。张鲁兵《楼市“火山”恐灼伤国人》>>P7 ◇一边是民生,一边是政策,原本不是对立的两个问题,如今却要被不断权衡,在这个和谐社会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国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市场发展的规律也必须得到充分尊重。进入房地产业10年,我却越来越迷茫。张俐《限购令正把四线城市逼上涨价“高速路”》>>P7 特别鸣谢:《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