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因资金缺口失踪”事件或系误读
近日,多家主流媒体均以“安徽一房地产开发商因资金不足失踪”为标题进行了大量报道。经过微博的多次转发和评论,这一事件在房地产行业内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按道理来说,一个不算大的老板跑路这样的事情在当今中国估计天天都有上演,似乎算不了大新闻。就安徽宣城这一事件来看,似乎更无新闻价值。首先,事情发生在宣城这样一个地级市。根据有关数据,该市2010年G D P约为500个亿,即便在经济实力偏弱的安徽,其名列全部十六个地级市的第十二名,仅算下游水平。其次,事件主角宏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非重量级的开发商。根据有关调查,该公司即便在宣城房地产界也算是“新生”,开发的楼盘寥寥无几。再次,事件影响不大,涉及的楼盘体量小,大约300位客户,而且楼盘建设基本完工。综合这三方面,这样的事件在财经界实在算不上什么新闻。然而,这一次,小事件却受到大重视,成为不少媒体的头条新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过去数年里,房地产成为整个新闻舆论的兴奋点,房价俨然成为街头巷尾百姓的问候语。而自2010年这番调控以来,市场却似乎波澜不兴——— 没有听到银行按揭坏账猛增,没有听到开发商挥泪大甩卖,没有听说业主大量退房。市场似乎前所未有地安静。在这种情况下,安徽宣城开发商失踪事件,可谓发生得正当其时,人们可以按照这一早已设定的逻辑思路解读之:房地产调控政策加码——— 中小开发商资金紧张——— 中小开发商因资金链断裂而外逃——— 房地产调控政策终于生效——— 将来会有大批开发商因资金问题支撑不住而降价买楼甚至破产———房地产迎来降价潮……因而,安徽宣城开发商失踪事件被赋予了典型的样本价值。有重量级业内人士甚至预言,开发商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现象将在下半年集中爆发。 然而,对该事件深度剖析,却别有一番滋味。其实,仅仅根据目前的信息很难判断开发商是因受政策调控资金链断裂而玩失踪。按照房地产开发监管制度,在竣工之前国土建设部门对售楼款有监管。开发商在这一情况下如果跑了,肯定无法拿到被监管的购房款。按照报道,其完工的成本大约是2000万元,而售楼款至少有2亿元左右,即便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售楼款被冻结,也有2000万元资金,两者相抵,何必仓皇外逃呢? 就是退一万步来讲,宣城当地有关部门资金监管不到位,资金已经全部被抽走(倘若如此,记者关注的焦 点应该转移到当地的房地产开发监管制度的完善方面),该楼旁还有价值大约3000万元的商铺尚未出售。所以,即便仅仅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开发商跑路是得不偿失的。 其实,发生这样的事件有许多种可能,比如说报道中提到该老板有多个领域的投资,因此完全有可能在其他领域投资失败而挪用房地产售楼款去堵窟窿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回来。在这许多种可能中,因房地产开发资金链断裂而出逃的可能性属于小概率事件。要知道限购限贷等政策主要还是在一线城市,对于宣城这样的四线城市,调控的影响应该不会太大,甚至会因为国家对一线城市的调控而受益——— 大量的资金从大城市回流到了中小城市。 宣城事件,迎合了媒体的需要、百姓的需要,于是乎被放大,于是被按照预设的逻辑展开和解读。然而,我们仍需深究事件背后的真相,而非一厢情愿地解读,以免误导民众。 邓志旺 深职院管理学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