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公租屋为穷人而造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摘要: 除了公屋,房委会还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简称居屋,类似经济适用房),让夹心层能够以市场价格的60%-70%买到房子。按规定,只有公屋住户,以及不是公屋住户但符合收入与资产限额条件的人士才有资格购买。 ...
除了公屋,房委会还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简称“居屋”,类似经济适用房),让夹心层能够以市场价格的60%-70%买到房子。按规定,只有公屋住户,以及不是公屋住户但符合收入与资产限额条件的人士才有资格购买。 为了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妥善运用,政府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居屋的转让、出租等行为都受到限制。房主必须先向房委会缴付补价,解除转让限制之后,才可把房子在公开市场出租、出售。 77岁的袁瑞兰满头银发,在香港九龙的公屋村—爱民村住了37年。约36.5平方米的房子,每月向政府交租1600元(港币,下同),而附近相同面积的私屋(商品房),租金大概7500元。 如今,她每天到爱民广场做操,时常到老人中心唱歌跳舞,闲下来还帮九龙区议员做义工。 “我是穷,但生活得很开心。”袁瑞兰笑着说。 自上世纪50年代,香港政府便开始建造公共房屋,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所。根据房屋委员会的资料,至2011年6月,香港共有公屋72.13万套,超过200万香港人居住其中,约占香港人口的1/3。 对于香港居民,申请公屋并不复杂,只需如实填写收入和财产资料,剩下的便是等待。房委会有一本轮候册,目前约10万人排队,平均等待时间约为3年。 香港公屋制度非常成熟,若是骗租,会面临高额罚款或判刑。“不够胆说大话。”袁瑞兰多次向记者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