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方政府自建房来冲抵保障房压力
为了改善城市困难居民居住问题,中央政府提出宏大的保障房计划。而现在,保障房建设正在考验地方政府。一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率已达7成,速度惊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用机关福利分房、企事业单位自建房来冲抵保障房压力。 在中国分税制度框架下,一个具有自身利益偏好的地方政府,需要在民生保障和政府腰包之间做出选择。 面对保障房,一些地方政府,各出其策,应对、化解、甚至扭曲这一惠民计划。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希图通过创新,探索保障房建设的新模式。 本刊在北京、重庆、上海、深圳等四地调查,呈现出中国最具样本意义的一线城市的保障房建设路径,以期推动有着“居者有其屋”理想的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政府的部署,保障“保障房”,将保障房名副其实地从图纸搬到城市的地面上。 保障房大跃进 保障房大跃进的背后,反映了地方政府在保障房上的基本逻辑,即如何尽可能地在少动用财政资金的约束条件下,盖更多的房子 当铁道部不得不下令全国高铁降速运营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正在创造另一项新纪录。 2011年6月11日,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在石家庄召开。选定河北省会作为会议地点,重要原因之一是,河北省保障房建设已完成全年计划的7成,比其他省市快了一大截。住建部在这次会议上公布,截至5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开工建设340万套,完成全年计划的34%。 就在各界质疑保障房任务能否如期完成时,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上述会议上表示,“今年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既是经济任务又是政治任务。各地必须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确保年内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 随后的两个月里,保障房建设突然提速。短短61天,全国保障房新开工量增长了380万套,平均每天新增建设6万套,日开工量相当于整个北京市半年的商品住宅竣工数量。 2011年8月12日,住建部公布了保障房建设的最新数据:今年1~7月,国内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的开工建设数量为721.8万套,开工率为72%,其中陕西、辽宁两省的开工率甚至超过100%。 至此,从住建设部公布的数据上看,全国范围内的保障房建设可谓“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