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违法广告为何屡禁不止?
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乱攀关系等楼市广告乱象让不少购房者大呼“被忽悠”。专家建议,应加大企业失信违规成本,通过严格的法律和监管设置高压线,让缺乏诚信的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 楼市广告没诚信 想说信你不容易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鹅公岩大桥旁,恒大、保利等房企纷纷推出价格优惠。在保利某楼盘,硕大的“每平5633元—6523元”的广告挂在墙面上,十分引人注目。当记者进入售楼中心询问价格时,售楼人员却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房子均价是8000多元,广告上指的是特价房。这种特价房只有几套,早就卖完了。” 特价房已经卖完,但是低价广告却还挂在那里,这让不少市民十分郁闷。正在售楼中心看房的陈先生说:“现在楼盘的广告总是打出最低价,很吸引人。但到售楼处一看才发现,这个最低价往往是最小、最差、折扣最低的户型价格。标明最低六七千元一平方米,但事实上都要八九千元才行,总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 “以前看过的一个楼盘标明绿化率为60%,仔细询问后才发现原来小区周围的市政绿化面积也被包含了进去。”市民夏先生表示,楼盘容积率、绿化率是水分最多的地方,但由于很多人不懂这些专业术语,只关注户型和价格,所以这些问题很容易被忽视。 不少市民表示,一些楼盘广告宣传册把小区规划图制作得美轮美奂,售楼中心的沙盘上绿树成荫,可是等到小区建好后一住进去才发现很多硬件设施根本不存在。 “有一个房地产广告让人哭笑不得,说是名校环绕,到现场一看原来只是一个城中村里的寄宿制小学;说是森林围绕,结果只是一排排还未长大的树苗;承诺到市中心10分钟车程更是不靠谱!”重庆市工商局广告监督管理处副处长杨栋舶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首席、楼王、极品、冠军、绝版、无可替代、国家级、最高级”等用语在楼市广告中十分普遍,存在明显的夸大成分;虚构房源、乱报销售数据、将公共设施纳入楼盘、起点价格和均价标示不明等问题已成为楼市广告的潜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