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万山: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
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功能区,辖区106个岛屿。近年来,万山区积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和新能源产业,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全区GDP2.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3%;渔业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59.4%,年均增长13.7%;海岛旅游综合收入9954万元,同比增长26.4%,年均增长17.7%;渔民人均纯收入11950元,同比增长7%,年均增长4.5%。近日,记者来到珠海市万山区,感受到了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 科技推动传统渔业升级 万山海域是全国着名的6大渔场之一。过去万山渔业以传统的网箱养鱼为主,作为饲料的小杂鱼投放后产生残留,不仅对海洋造成污染,而且效益很难提高。渔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型。 为推动当地传统渔业升级,近年来万山区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依靠海洋科技,逐步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在海洋生态立体增养殖方面进行探索,促进单一养殖鱼类向鱼类与贝类综合养殖的过渡;积极进行藻类等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殖与开发,成功展开巴非蛤、桂山沙蚬、海胆、荔枝螺、西风螺、墨西哥湾扇贝、龙须菜等海珍品的养殖。 2009年10月,生辉养殖有限公司在桂山岛开始了鲍鱼养殖,成为珠海市首个试养鲍鱼成功的企业。“渔民开始养殖更有价值的鲍鱼、贝类等,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益,而且改善了海洋生态,保护了渔业生态链条。”万山海洋开发区党委书记田忠敏说。 在科技兴海战略带动下,万山区在种苗孵化、标粗、育苗、促产等养殖技术上有了新突破,改变了过去主要种苗必须从外地购入的状况。 万山区各镇积极调整海洋渔业结构。万山镇开展“海产动物种苗生产及养殖推广”等项目的试验;桂山镇建设贝藻类养殖基地和海产品一条街;担杆镇完成紫菜试养殖项目,初步建成竹湾头岛大网箱养殖中转基地。2010年,万山区桂山、担杆、万山3个镇全部跻身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百强镇”之列。 通过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逐步实现从近海捕捞、传统海水养殖向现代鱼、贝、藻类生态立体增养殖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鲍鱼、海参、龙虾、鱼类等产品为主,桂山沙蚬、东风螺、墨西哥湾扇贝等特色产品以及紫菜、龙须菜等藻类为辅的多品种、高附加值的养殖业结构。 为了教会渔民科学养殖,万山区积极培育党员科技示范户,设立“先行先试基金”项目资助,对渔村党员科技示范户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上给予补贴。渔村党员科技示范户曾志强、黄志雄获得珠海市农村党员科技示范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获得项目资助。此外,通过引进生辉渔业贝类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海基商贸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渔户”模式,促进渔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水产品加工业随之增强,“芳姨”生晒海味和“海琴馆”海鲜系列食品加工,桂山白花胶、曹白咸鱼和担杆、外伶仃鱼虾加工等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得到进一步深化。 同时,万山区成功引进国通公司、万佳公司和珠万公司等物流企业,依托本地养殖业,建立水产品交易市场,吸引外地的水产品及珠三角、港澳地区的客商来万山区进行水产品交易。不断延伸的渔业产业链,使得渔业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万山海洋经济的发展。 通过调整传统海洋渔业结构,发展多品种、多层次的综合型生态养殖,万山区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渔业经济转变为高附加值的生态渔业经济。2010年全区渔业产量达12048吨,比2006年增加5882吨,增长了95.4%。万山区委书记田忠敏说,渔业是万山区的发展之本,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使全区渔业产值达到1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