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日趋复杂 调控基调仍旧稳健
刚刚过去的一周,显然是中国的“数据周”。这一周,人们围绕来自方方面面的经济金融数据,展开了各种探讨与猜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CPI同比增速再创新高、PPI同比增速重新回升;海关总署公布的7月份进出口增速有所反弹,贸易顺差大幅提高;央行公布的7月份货币信贷双双低于预期,货币条件回归常态趋势更加明朗。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美国国会两党本月初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协议,但标准普尔却宣布将美国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至AA+。随着美债上限的提高,美国将再一次“顺理成章”地开动印钞机,对全球释放美元流动性。而标准普尔调降美国主权债务评级,说明世界经济前景黯淡,全球经济减速,复苏更为缓慢。这些都可能进一步促进外围市场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从而推高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热钱”会更多地流入复苏较快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增加我国的宏观调控难度。 8月12日,央行发布了《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业内视此报告内容为央行对未来货币政策取向的最新信号。其中,央行表示,物价形势仍不乐观,下一阶段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经济增长前景无忧 目前看,在增长方面,虽然外部经济复苏疲软,但我国经济景气正常,企业盈利状况正常,中小企业发展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认为:“增长仍较快且内在扩张和膨胀的压力较大”。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认为,7月份银行体系的存款大规模“出逃”和财政存款增加,导致银行一般性存款增长乏力,诱发存贷比触及监管上限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最终令银行放贷能力受到严重制约,是贷款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而这一信贷供给方原因基本与信贷需求无关,因而不必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过分担心。 同时,虽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7月份PMI为50.7%,连续4个月下降,但中邮证券宏观分析师邱云波表示,7月份PMI降幅已从上个月的1.1%缩窄至0.2%,表明PMI连续数月回落后已出现稳定迹象,预示未来工业产出增速将趋稳,下半年经济将实现“软着陆”。此外,PMI分项指数中的新订单指数趋稳回升至51.1。特别是,国家积极制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状况略有好转。实际上,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5%,月度贸易顺差高达314.9亿美元,为2009年1月以来的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