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猛增致“走出去”风险加剧
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并没有关于海外投资的统一法律保障体系,金融咨询、投行、评级等中介配套服务机制也没有相应跟上,而企业自身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缺少战略思维规划,往往采取各种急功近利的短视投资行为,导致企业“走出去”后面临多重风险。随着近年来海外经济利益持续拓展,我国对外投资额年均增幅在70%以上。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对投资项目缺少长期跟踪和远景规划,加上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极易受政策波动影响,同时,不适应当地法律文化环境等弊端开始显露。 投资过度集中加大海外投资难度 一直以来,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在能源、矿产等少数几个行业的集中度过高,并以大额的并购交易为主要投资方式,在地理方向上也过于集中。有关专家认为,这些过度集中、大额标的的投资易引起东道国的紧张与警惕,这造成我国的海外投资常常承受与其国际份额不相称的过度风险,加大我国海外投资难度。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09年间,以中国企业为买方的跨国并购,目标领域为能源产业的有13宗,交易金额277.54亿美元,占1亿美元以上并购案交易总额的48.6%;矿业15宗,交易金额262.34亿美元,占交易总额的45.9%。 这些过度集中、大额标的的投资易引起东道国的紧张与警惕,加大我国海外投资难度。例如,2008年初,中铝斥资140亿美元收购力拓股份前后,澳大利亚政府就逐渐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力度。2009年,该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表示,外资对澳主要矿业公司的投资比例将有可能被限制在15%以内,对澳方新矿业项目的投资比例也要低于50%。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汪段泳说,这一规定被普遍认为是明显针对中国投资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并购以大型国企、央企为主力,优势固然突出,但问题不是没有。无论何种企业,其在国境内外的任何经营行为都应该体现资本扩张的本性,但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却经常被认为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政府的意志。 湖北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处负责人艾力认为,过度依赖于进口资源将对我国经济自身造成伤害,而便利获得进口资源也将弱化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固化落后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从目前迹象看,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海外投资的主要领域仍将是能源、原材料等领域,这意味着东道国对我国投资的疑虑与摩擦不会很快消除。 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汪段泳说,我国不少企业对并购整合的理解还停留在买设备、买厂房、买技术的阶段,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抄底”心态泛滥。 “并购之前,资金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并购之后,中国企业除了钱却似乎很难拿出更有价值的东西。”汪段泳说,这说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存在较大缺陷。对于企业而言,实施跨国并购也不仅仅只是把规模做大,还在于优化资源结构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市场结构,这才是跨国并购的终极目的。 他还认为,当前中国“走出去”的企业,突出问题表现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严重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本整合方面,中国企业与国际行业领先者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也需要承担更大风险。 中国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不能以纯粹投资的角度来看待“抄底”,企业想要真正并购成功一定要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但实力除了资本之外,还包括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经营水平等必要因素。国外的一些金融机构亏损较多,如果中资机构投资的话首先要动用资本金补亏,但从国际经济调整的时间来看,即便这些机构将来可以转好并出现收益,至少也得经过好几年。 汪段泳表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普遍缺乏战略规划,主要表现在:一,只考虑价格和易得性,而不考虑投资目标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是否相符;二,没有制定长远的商业计划,对收购目标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三,对投资目标的事前尽职调查不充分,导致没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风险;四,交易之前没有充分考虑整合计划,致使交易之后整合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