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中国建筑:从建造到制造

2013-8-27 23:0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24| 评论: 0

摘要:   建筑业历来被看作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地上轰鸣作响的混凝土搅拌车带起的尘土曾被视为第二产业飞速发展的喜人景象。但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既有建筑寿命过短、能耗巨大、设计格局不合理等问题随之凸显。 ...

  建筑业历来被看作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地上轰鸣作响的混凝土搅拌车带起的尘土曾被视为第二产业飞速发展的喜人景象。但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既有建筑寿命过短、能耗巨大、设计格局不合理等问题随之凸显。

  时至今日,在绿色建筑方兴未艾之际,“百年建筑”理念日益被我国建筑设计、施工企业所重视。日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可持续居住与住宅产业化技术系列讲座”,与会专家学者试图以“他山之石”来解决“中国建造”中的种种弊端。

  SI住宅体系成功试水

  在我国传统的建造模式下,笨重的承重墙使得室内格局绝对固定、墙体内预埋的各种线路错综复杂,且维修极为不便。结构体建造现场尘土飞扬,轰隆隆的混凝土搅拌机声不绝于耳。即使到了内装修阶段,一袋袋的砂石水泥,依然让现场混乱不堪……最为致命的是,建筑管线寿命与住宅寿命不一致,埋藏在墙体里的管线每次更换都得对建筑“伤筋动骨”。

  “在全国各地大批保障房建成后,如果不能解决住宅管线维护问题,十几年之后,维修费用将让这批住宅背上沉重的包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对既有建筑模式下,大批以“租”为主的建筑物日后维护问题忧心忡忡。

  “相对于现在人们对建筑品质的需求,我们传统的建设方式已经落后了。”刘东卫表示,在传统的建造模式下,除了造就一批短命建筑外,低舒适度也成为既有建筑的通病。

  近些年,刘东卫一直在研究学习西方及日本批量住宅建设的经验,而借助一般工业性领域建立起来的生产及管理基本方式,用工业手段生产住宅以大幅提升建筑物的品质,建立SI住宅体系,则是刘东卫及许多业内专家多年来不懈推广的建筑理念。

  所谓SI住宅体系,是指住宅结构体(Skeleton)和居住填充体(Infill)完全分离,通过双层楼板、天棚、墙体,将建筑骨架与内装、设备分离,当内部管线与设备老化时,可以在不伤害结构体的情况下,进行维修、保养,并方便地更改内部格局,以此延长建筑寿命。

  以SI住宅体系最为发达的日本为例,多年的SI住宅建造经验,使得建筑物维修、维护极为方便,且室内格局分配灵活便利,空间有效合理、利用率高。这也造就了日本保障性住房建筑的长寿命。

  事实上,经各方努力,SI住宅已经在一些楼盘开始试水。据北京建和公司总经理苏惠林介绍,其作为部品提供商参建的北京雅世合金公寓项目就是SI住宅体系在中国的一个成功尝试。

  这个以工业化集成技术建设的中小套型住宅项目,克服了以往住宅项目寿命短、耗能大、质量通病严重和二次装修浪费等问题。建筑的各部件以干式施工工法生产为主,成品在建造时直接安装对接就能完成。包括内装分离与管线集成、隔墙体系集成、围护结构内保温与节能集成、干式地暖节能集成、整体厨房与整体卫浴集成、新风换气集成、架空地板系统与隔声集成和环境空间综合设计与集成等10多项核心技术与集成技术体系。

  套型设计一直是置业者购房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是在SI住宅体系内,“住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分割室内空间,整体厨房、整体卫浴还可以像家电一样任意放置,住了多年以后,可在不产生建筑垃圾的情况下随心所欲改变套型”,刘东卫说。

  据了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目前正在加紧制定“住宅全装修验收标准”。尽管此标准尚在制定之中,但已被部分专家解读为中国SI住宅的春天即将来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