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之争一波三折 各方看法不一
北京时间8月3日凌晨,在美国众议院、参议院分别高票通过了削减政府开支提高国家债务上限的议案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此法案,标志着耗时数月、一波三折、牵动全球市场的美国国会两党的债务上限之争告一段落,也意味着一场后果不堪设想的美债违约危机得以暂时化解。一些国家政要、国际机构负责人、财经界大腕以及各国媒体都纷纷在第一时间对此发表言论或予以评点。在对美国国会两党在最后关头达成一致表示欢迎的同时,对美债后危机时代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美国中长期财政框架改革等表达了关注之意。 在奥巴马签署该法案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随即发表一份声明称,IMF对美国政府通过提高举债上限和削减预算的协议表示欢迎,这可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为美国政府财政可信度提供支持,对美国和全球经济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她同时指出政策制定者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制定一个财政整顿框架,将中期债务和削减赤字目标纳入其中。 澳大利亚财长、副总理斯万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这是美国迈出的重要一步,但他同时希望美国两党能继续在财政问题上作出更多努力,因为这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十分必要。日本财务大臣野田佳彦也称,这当然是好事,此消息让人们的担忧情绪得以缓解,希望市场能对此作出有力的反应。俄罗斯总理普京继此前已评价“这只是推迟采取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对美国经济“寄生于世界经济和美元的垄断地位”进行了抨击,3日他进一步评价说,这仅是一份常识性协议而已。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则认为,此法案的签署是奥巴马向共和党投降。显然,此前他反复强调的“平衡途径”,即一方面削减赤字,一方面增加税收的要求并未达到,而在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项目上的让步也让民主党内部的不满情绪升温。经营全球最大债券基金的大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比尔·格罗斯认为,协议的达成不会对削减赤字产生明显效果。他在一份投资展望报告中称,“除了目前流通在外接近10万亿美元国债外,按照现在的成本计算,美国还有高达66万亿美元的未来债务,几乎深不可测。”美国经济学家戈德伯格表示,目前出台的法案仅仅意味着美国勉强渡过了眼下的债务危机,法案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投资者应做好该法案会令美国步入新一轮经济衰退的心理准备。 摩根士丹利亚洲非执行主席斯蒂芬·罗奇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说,又一次空洞的预算案,加上未来数年内比预期更疲软的经济增长,将导致美国政府大规模赤字的情形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就带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缺乏中国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储蓄不足的美国经济如何能够在美元不大幅贬值和或长期实际利率大幅攀升的情况下筹集资金?中国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很清楚:它已经不愿意再相信华盛顿空洞的承诺和无能的经济管理,不愿意将自身的金融和经济稳定置于危险境地。中国终于开始说不了。我们应该聆听它发出的清晰信息。 美联社的报道称,达成协议只是第一步,奥巴马签署法令并不意味着美国财政支出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减赤法案并未就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项目的削减力度作出明确规定,在10年减赤期限到期后,联邦政府的债务雪球会比目前规模大很多,其债务增长速度势必会超过美国经济的增速。路透社的报道也认为,美债危机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美国债务危机的真正解除,相反,随着债务规模的继续增大,欧洲和美国都可能再次面临市场的严重不确定性。虽然一些亚洲国家已采取步骤减持美元资产,但美国濒临违约的情况可能强化这一趋势。 《华尔街日报》则发表了题为《美债之争:华盛顿向华尔街复仇》一文,文中提出,华尔街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曾让世界经济一度崩溃,但3年后美国政坛上演的“成交或不成交”的游戏,虽然达成了相关协议,但美国股市却出现下跌,“数连阴”还在继续。当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流动性最强的金融市场处于灾难边缘时,其他市场也很难独善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