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对高铁的信心需要改革支撑

2013-8-27 22:5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27| 评论: 0

摘要:   7月24日22时43分,经过漫长等待,723铁路列车追尾事故情况通报会终于在温州水心饭店召开。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来到发布会现场,他先给记者们鞠躬,随后坐下介绍情况。面对媒体对中国高铁技术的质疑,王勇平表 ...

  7月24日22时43分,经过漫长等待,“7·23”铁路列车追尾事故情况通报会终于在温州水心饭店召开。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来到发布会现场,他先给记者们鞠躬,随后坐下介绍情况。面对媒体对中国高铁技术的质疑,王勇平表示,对中国高铁仍然充满信心。

  现在的情况恐怕是不充满信心也不能够了。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十二五”期间,中国铁路建设将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约3.5万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的2.2万亿元投资,将增加50%以上。几万亿投资已经绑架了十三亿国人,只能坐着高铁向前走。

  事故发生后高谈信心需要勇气,勇气是需要底气支撑的。底气从哪里来?十天前,人民日报一篇文章《铁路改革不妨从高铁开始》,分析京沪高铁开通后故障不断提到,“在列车故障期间,列车服务混乱、物资供应不足;故障解除后,责任认定不明、赔偿标准不清,这些都会损害高铁的市场信誉,使消费者避之唯恐不及”。文章提到,诸如此类,“都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是长期缺乏市场竞争下‘铁老大’养成的痼疾”。此前故障不断已说明铁路需要改革,现在如此惨烈的动车追尾,更说明改革势在必行。

  新闻发布会上,王勇平一句话引起媒体“哗然”。有记者发问,在铁路方面宣布没有生命迹象后,为什么随后又发现一名生还的小孩。王勇平说,我只能说,事实就是这样,它确实发生了,“这是生命的奇迹”。就几节车厢,竟然连生命都不能监测到,轻飘飘的一句“奇迹”,能够掩饰背后的草率吗?这难道不需要改革吗?

  善良的人们曾经以为,让一个垄断企业保留行政外衣,企业良心和权力良心会产生叠加效应,能够保证公众更多的利益。可事实证明,市场和权力既可以相互制约,也可能狼狈为奸,而一旦身处的市场机制不成熟,权力监督不完善,那么狼狈为奸就会从可能走向必然。这时,要想公众利益得到保护,方法只有两个,一是健全市场、完善监督,二是推动改革,走上去行政化道路。虽然不能保证去行政化改革,就一定会保证公众利益,但既然前一条路行不通,而又不走第二条路,那不是意味着束手待毙吗?

  人民日报文章认为,“过去发展靠建设,如今的发展要靠改革”。要解决铁路存在的众多问题,更需要改革。拿“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来说,不论最终原因如何,铁路部门应急的迟钝、管理的疏漏,显而易见,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长期权力思维的衍生。

  按照王勇平的说法,“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可是,一流的技术得由一流的机制保证,不改革哪能有一流的机制?海外高铁历经市场洗礼,在应急、赔偿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系统与标准,这是改革的样本,也说明改革的必要。但愿这起惨烈的追尾事故,能够倒逼铁路改革。倘能如此,也算是灾难的补偿,也算是对罹难者的告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