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房产调控: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博弈吗

2013-8-27 23:0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04| 评论: 0

摘要:   任何一种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一次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这肯定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而遭到抵制。想平衡双方的利益,达到皆大欢喜,结果只能是优柔寡断和进退两难;以及,老百姓对政府一次次的调控政策产生疑 ...

  任何一种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一次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这肯定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而遭到抵制。想平衡双方的利益,达到皆大欢喜,结果只能是优柔寡断和进退两难;以及,老百姓对政府一次次的调控政策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去借鉴许多国家遏制房价的成功经验。

  7月中旬,一个因商品房漏水而发生的小冲突,竟然超过了中海油漏油、京沪高铁频发事故的大新闻,攀上了报刊网络的头条。

  小冲突的一方,是因出演反映住房问题的电视剧《蜗居》而走红的演员李念;另一方,是因这些年说准了房价走势而越来越走红的开发商任志强。

  《南方日报》记者郭珊对这个小事件变成大新闻,作出解释:“中国人被‘三座大山’(房子、孩子、票子)已经压迫得太久了!奶粉有问题、猪肉有问题、馒头有问题??下血本做了房奴的人们,发现居然连‘坐监’的地方都不靠谱,终于忍无可忍,一起发出了最后的怒吼。”

  尽管记者的表述有点情绪化,但同时说明,房子问题的确已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大事。

  演员和任志强的网络“掐架”,之所以能撼动舆论,还与这个小冲突发生的时间节点有关--- 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公众寄希望于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很久,但一个5年计划都要完成了,调控政策还是不见成效;相反,中国的房价越调越高,甚至已经高过了人均收入高出我们10多倍的美国了。

  民众的恼怒可想而知,而“疯狂楼市”利益链条另一端的开发商们,却从越调越高的房价中受益。

  恼怒和得意,泾渭分明:一方是许多靠上一代人的毕生积蓄付首付、下一代人终生还贷的购房者;另一方是靠高房价获取暴利的开发商和靠土地财政生存或发展的地方政府。

  这是力量悬殊的博弈双方: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期待中央的调控政策多一些效用,地方政府执行调控政策多一些真诚,以及开发商能多一点善良少一点暴利;而对方既有规避调控政策的对策,又有财力召集专家、学者,组织会议、论坛,发出声音,说政府干预有退回到计划经济的危险。

  就在7月,任志强说政府的保障房“恰恰是为市场中竞争失败者和无力竞争者提供的安全保护。如果试图用保障而破坏市场就背道而驰了,那不如退回到全民计划分配中去”。

  坚持市场经济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就可以将所有的经济问题交给市场解决?前世界银行副行长、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完全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应该让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

  连美国那么彻底的市场经济国家,对房子的买卖、租赁,都不会全然按市场规律办事:美国也有廉租房、安置房;而且,即使美国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条款,但如果一个房客因失业或贫困无力交纳房租时,政府都会出面干预市场法则,不准房东驱赶房客。

  房子是老百姓必需的生活资料,如果将其变成投资品和谋取暴利的工具,那对社会财富的掠夺、对国计民生的破坏将是灾难性的。至今还没有结束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从将房子变成金融衍生产品大肆炒作开始的。防止“次贷危机”重演,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理直气壮地负起调控的责任。

  任何一种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一次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这肯定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而遭到抵制。想平衡双方的利益,达到皆大欢喜,结果只能是优柔寡断和进退两难;以及,老百姓对政府一次次的调控政策产生疑问--- 为什么不去借鉴许多国家遏制房价的成功经验?

  调控当然应该坚持,但调控的结果绝不应当是“地王”越来越多、房价越来越高;而是--- 让房地产商在福布斯排名的上升势头有所减缓,让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有所收紧,让中国的房价降低到与老百姓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

  到那时,谈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由衷地笑起来的就会是老百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