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货币政策在两难中谋求“突围”

2013-8-27 22:5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9| 评论: 0

摘要:   就在几天前,当中国经济快车刚刚驶过年中节点,央行启动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加息,中国货币政策再次为全球瞩目。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打出抑制通胀组合拳,控物价效果显现。但同时,宏观经济也面临着增速 ...

  就在几天前,当中国经济快车刚刚驶过年中节点,央行启动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加息,中国货币政策再次为全球瞩目。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打出抑制通胀组合拳,控物价效果显现。但同时,宏观经济也面临着增速放缓与通胀压力不减的复杂形势,使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日益收窄。未来货币政策如何在两难中谋求“突围”?

  货币政策打出“组合拳”

  家住北京西城区的李女士上周末到银行办了一件大事:她把自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全部转存为定期。“10万块钱存3年定期可以获15000元利息。”

  今年以来,我国央行连续三次加息,其中1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3年期存款利率达到5%。存款利率累计提升75个基点,而自去年以来,加息次数达到5次。

  “加息能缓解居民对于价格预期的心理作用,缓解对通胀的担忧。如果不加息,负利率水平将越来越严重,最终无法达到稳定币值的作用。”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经理赵庆明说。

  连续加息的举措之下,稳定通胀预期的效果正在显现。央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相比投资意愿,储蓄存款意愿不断走高。

  在动用利率工具的同时,我国货币政策还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上调工具。今年以来,6次上调准备金率,算上去年更是高达12次,共计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约4.2万亿元。在银行贷款增速放缓的作用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逐渐回落,目前已回落至年初预定目标之下。

  由于本轮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货币因素,过去两年来释放的大量货币成为助推通胀的重要推手。央行通过不断提升存款准备金率,进而控制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政策调控的“两难”

  福建泉州一家制作工艺品的企业负责人林先生受资金链紧张的困扰已经有好几个月了。他说:“去年底以来我们从银行申请贷款变得越来越难,而民间信贷现在月利率已达到两位数,是借钱维持生产还是缩减规模,真是进退两难。”

  林先生面对的两难,也是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困境所在。继续收紧货币,可能会让中小企业资金更加紧张,加大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而政策的骤然放松则又可能继续推升通胀和资产泡沫,延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而就在市场有关政策超调之争进入白热化之时,央行近日再度“扣动”了加息“扳机”,宣布了年内的第三次加息,让市场对政策放松的期待进一步落空。

  “当前我国社会对通胀的容忍度在降低,6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6.4%,如果不尽快遏制上涨势头,可能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央行选择了加息。这是央行在反复权衡利弊后作出的艰难决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然而,继续加息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明显。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程度已在历史高位,利率继续提高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将维持在低利率水平,加息之后,利差的继续扩大也将进一步加剧海外资本的流入,进而增加市场流动性,反而增加通胀的货币推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