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何时能把“头等大事”当回事?

2013-8-27 21:5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99| 评论: 0

摘要: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针对安全帽的抽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一项针对安全帽的抽查结果显示,我国市场上的安全帽不合格率高达13.3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安全帽使用量大约在5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针对安全帽的抽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一项针对安全帽的抽查结果显示,我国市场上的安全帽不合格率高达13.3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安全帽使用量大约在5000万顶以上。也就是说,我国每年有650多万顶不合格安全帽被以保护生命安全的名义戴在了工人头上。

  近年来,棍状物体坠落刺穿安全帽导致建筑工人伤亡的事故越来越多:2009年2月16日,在福建省厦门市某建筑工地上,一根钢管从高处坠落,从一名正在作业的工人脑后穿透安全帽,导致这名工人不治身亡;2003年9月15日,在辽宁省铁岭市某建筑工地上,一名工人被从5楼坠落的钢筋击穿安全帽,脑部受重伤……分析这些事故,现场管理不善固然是主要原因,但不合格的安全帽也罪责难逃。

  价格相差10倍

  安全帽质量良莠不齐

  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某劳保用品批发市场后发现,市场上的安全帽价格在2.6元~28元,质量参差不齐。5元以上的安全帽一般都贴着合格证和写有制造商名称或编号的标签,而2元左右的则连厂家名称都没有。

  记者拿起一顶2.6元的橙色安全帽,用手一按,帽壳立刻变形了;再轻轻一扯,帽衬也脱落了;稍微用力敲一下帽壳,帽壳上立刻出现一个小坑。参照安全帽国家标准,这顶帽子没有吸汗带和衬垫,也没有合格证,但却贴着写有“安鉴”字样的标签。帽子上的标签印刷粗糙,没有任何防伪标志。记者用力将其摔在地上,这顶安全帽立刻弹起一尺多高;稍微用力一踩,帽顶立刻向下凹陷。记者问老板敢不敢在安全帽上坐一下,老板说,那样一来,帽子肯定碎。

  质量合格的安全帽表面光洁,帽壳坚硬挺括,颜色均匀,帽衬是厚实的化纤材料,各部件连接牢固,帽箍可调节尺寸。此外,帽子上还贴着写有生产日期、使用期限、注意事项、生产厂家等信息的标签。

  在北京的很多建材城,记者发现了大量假冒艾尼牌安全帽。记者随后采访了艾尼牌安全帽的生产厂家北京慧缘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销售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安全帽属于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有“三证一标志”,即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和安全标志。消费者应该去指定销售点或生产厂家购买,并认准“三证一标志”。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标志为盾牌图案,中间的字母“LA”是劳动安全之意。合格的安全帽要有合格证并注明型号、生产日期、使用期限、注意事项等。

  得不偿失

  廉价安全帽埋下巨大隐患

  按照《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施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然而,一些工程经过层层分包、转包,最后到了包工头手里。一些包工头贪图便宜,为工人购买价格低、质量差的安全帽。

  一位建材城老板告诉记者,效益差的单位一般会买便宜的安全帽。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市场上,一顶正规的ABS(工业塑料)安全帽价格为20元~30元,而一顶劣质安全帽只有2.6元。一幢在建楼房一般需要近百顶安全帽,如果全部购买廉价品,就可以节省几千元。这正是某些施工单位青睐低价安全帽的主要原因。2.6元的安全帽价格只是合格产品的1/6,给黑心老板省了钱,对工人的保护却成了零。

  一位业内人士说:“只要算一笔账,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就不会省这笔小钱了。”如果被查出给工人佩戴劣质安全帽,施工单位有可能增加三笔开支:首先,必须将不合格的安全帽全部销毁,另外购买合格产品;其次,安全帽被送到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如果检验结果不合格,检验费用要由施工单位承担;再其次,施工单位负责人的姓名会被相关部门在网上公布,遭受经济和名誉上的双重损失。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配发劳动防护用品、配发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配发不合格或超过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将被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如果整改不力,责任企业还要停产整顿,并被处以30万元以下罚款。

  首善律师事务所律师宋桂春告诉记者,如果建筑安全事故缘于安全帽不合格或不合格安全帽导致伤害严重化,安全帽购买方可以向厂家索赔。然而,对那些生产“三无”安全帽的厂家和小作坊,查处是件吃力的事情。另外,北京市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出问题的安全帽已被破坏,那就要在同一批次的产品中取证。由于同一批次的产品质量并不完全一样,安全帽生产厂家仍有逃脱罪责的机会。

  在北京某建筑工地上,记者问一名建筑工人,包工头不怕用两三元钱的安全帽出事吗?这名工人告诉记者,老板图便宜,就会购买劣质安全帽。记者问他有没有跟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这名工人说,包工头是他们村的,很多村民跟着这个包工头干。大家是老乡,做事全凭良心。

  记者在建筑工地上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未与工人签订用工合同的现象非常普遍。劳动关系的认定直接关系到工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和维护,目前的情况着实令人担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