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牛山下贯通途
“今天我们村子的路终于通了,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当通往卧牛山隧道出口的便道修通后,孙家河村一位老人发出这样的感慨。2010年7月12日,天水过境段第二合同段卧牛山隧道上行线、下行线在全线率先全部贯通。 便民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民造福 位于卧牛山隧道出口端的孙家河村地处深山,没有路,村民长年行走在河道中。天一下雨,人行走都困难,更别提车辆通行和机械设备、施工材料的运输了。施工便道的修建,将直接影响天水过境段2标工程建设能否顺利推进。面对困境,天水过境段2标项目部经理当机立断,决定“自力更生,打通便道”。 施工便道如何修建?是修好了高速公路毁掉复耕?还是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便道修成农民急需的出行路?看到当地村民出行的窘境和满眼的期盼,甘肃路桥建设者毅然选择了后者。想法既定,项目部立即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历经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后,一条宽7米多、长度达11公里的施工便道建成。 便道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机械、设备及原材料进场困难的问题,为后续施工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实现了孙家河村多少代村民乘车走出大山的梦想。便道拉近了山内、山外的距离,也拉近了路桥人与当地村民的的距离。 精品工程——完善细节实施品牌战略 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系统而浩大的工程,而对于“追求建一流高速公路、树百年精品丰碑”的甘肃路桥建设集团的建设者来说,如何加强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就成了关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的放矢,采用“强化合同管理手段”、“落实工序监控措施”、“工程追求内优外美”等措施,对工程项目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及财务费用控制等三大环节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地牵住了工程质量的“牛鼻子”,把质量隐患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卧牛山隧道上行线由于洞口位于湿陷性黄土的古滑坡体上,地质情况较为复杂。设计要求在洞口开挖之前,进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施工。项目部努力克服地质情况复杂、隧道施工场地极为狭窄、工作环境恶劣、原材料紧张、施工干扰大等困难,严格执行《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强制性要求》,把监控量测、地质超前预报等纳入工序管理中,坚持“先预报、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严格按设计展开施工。 为确保工程按期完工,天水过境段项目办要求隧道施工冬季不能停。项目部领导班子沉下心来,认真分析研究,多方讨论,按照“坚持原则、周密部署”的思路,最终确定了采取保温措施展开冬季施工的方案。项目部施工人员为材料搭建保温棚,采取对隧道实行保温保护、混凝土拌和站搬进隧道内拌和等措施,确保混凝土质量。在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施工人员都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科技工程——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将工程建设与新材料、新技术有效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是甘肃路桥建设集团奉行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在承建的石家山隧道浅埋段及富水地段,甘肃路桥建设集团采用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凸壳1008(HDPE)立体排水防水板,充分运用“新奥法”科学原理,将排水防水板的凸出壳体面面对初期支护安装,通过焊接形成密闭防水层,二次衬砌模筑混凝土支护以排水防水板为模板,混凝土填充至凹壳内防水膜与模筑混凝土整体结合,从而形成以防水板(HDPE)为界面、在初期支护与排水防水板间构成稳定通透排水空间、具有排水防水双层功能的系统。这一系统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建筑构造空间,有效地达到了持久耐用、耐化学腐蚀、防水以及空间弹性缓冲保护的目的。 在卧牛山隧道作业现场,天水过境段2标充分应用远程视频技术,随时掌握隧道内施工情况。衬砌台车的中上部安装的摄像探头和前方掌子面及边墙安装的转动变焦镜头将施工作业面、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掌子面的具体情况等纳入了视线范围。同时,它将信息传输到控制拷贝中心,随时能够提供回放记录,并将数据上传到广域网,以备各个网络终端设备随时上网观看。监控系统还可以与防盗报警等其他安全技术防范体系联动运行,及时发现安全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 在灿烂的阳光下,在连绵的崇山峻岭中,天水过境段高速公路如巨龙在蜿蜒盘旋,而点刻在卧牛山的那双闪亮的龙眼,正炯炯有神地守望着甘肃交通的飞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