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生态建筑 查看内容

毛桥村向生态小康村迈进

2013-8-27 21:5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18| 评论: 0

摘要:   华亭镇毛桥村位于上海嘉定现代农业园区北端,全村土地面积1272亩,共243户农户,总人口690人。毛桥自然村落相对集中,其农宅保留了传统江南民宅的特色,村庄内河流交错、道路纵横、环境清幽、民风淳朴。这是全国 ...

  华亭镇毛桥村位于上海嘉定现代农业园区北端,全村土地面积1272亩,共243户农户,总人口690人。毛桥自然村落相对集中,其农宅保留了传统江南民宅的特色,村庄内河流交错、道路纵横、环境清幽、民风淳朴。这是全国3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村支书陈锡明告诉记者,已经是房子美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的毛桥村,正在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小康型新农村迈进。

  2006年3月,毛桥村开始了村庄综合改造。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书记告诉记者,毛桥村农业原始生态保存较好,他们邀请了同济大学、江南设计院等做了总体规划,设定的原则就四个字:保留改造,一定要留住乡村的原汁原味。钱锦良说:“改造时,我们实行‘一家一品’,有人不喜欢统一的红褐色窗棂,我们就还让它呈现原来的白色。就连河边一棵树,是弯的,我们也就让它弯着。”在改造前,镇村两级领导给村里每家每户都发一张征询表,征求对改造方案的意见,结果得到了100%的支持率。

  在实施改造中,毛桥村以传统的青瓦白墙为主,保留农村大灶、柴垛、老井、水桥、青石板路等当地农村原始设施,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同时,从八个方面对村庄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综合改造。对建筑年代较长的住宅进行适当整修;对建筑年代较近的住宅进行立面粉饰;对影响整体环境的部分建筑予以拆除;对原有的路网进行适当拓宽和改造;对河道进行疏浚、驳岸等;对农户的卫生间进行新建和改建;对农户的厨房进行改造,但保留原有的农村大灶;对整个自然宅的自来水管道进行重新铺设,并新建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在宅前屋后及道路两侧增建绿地,并体现本地自然品种;对电网、通信网、有线电视网进行改造,并为每一户农户新装分时电表,在干道上安装路灯。

  经过综合改造和整治,村内小桥流水,屋舍白墙黛瓦,洁净的石板路蜿蜒伸展,人们怡然自乐,一派江南水乡的清新韵味。实现了外墙白化、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生活优化。毛桥村被农业部定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5个示范点之一。

  毛桥村抓住村庄改造的机遇,利用都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和独有的自然风貌,结合华亭镇现代农业园区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开设农家乐餐饮、休闲、垂钓、蔬果采摘等项目,并开展特色农副产品供应,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渠道。村民陈琴芳高兴地告诉记者:“改造之后的毛桥村是‘河水清、河岸绿、环境美、村民乐’,路也宽了,房子也清爽了,河里也有了小鱼小虾。真是感谢政府为老百姓做了大好事。” 以产业为支撑。村里95岁的阿婆朱华珍拄着拐杖,领记者参观她家的“百年老屋”。她告诉记者,这房子是她公公年轻时建造的,如今在改造中,这老屋成为重点保护对象。现在这“百年老屋”已经成了毛桥村的一大景点,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朱华珍阿婆家的“百年老屋”,只是毛桥村发展绿色农业旅游的亮点之一。陈锡明介绍说,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能否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毛桥村充分利用通过村舍改造获得的“名片效应”,大力发展旅游业。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我们看到了方向。”钱锦良表示,“毛桥村第一步改造完成后,就进入第二步新型农业产业培育阶段,形成独特的农家休闲旅游产业,第三步,再通过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毛桥村品牌效应。”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