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滇池污染的前世今生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曾经有人用来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滇池的景色之美。但如今,身在滇池边,所能看到的,则只剩下被污染过的湖水。 滇池治理逾20年,水质等级却未得到有效提升,投入资金已高达数百亿元,但至今仍难还给昆明居民一池清水。记者近日在昆明实地走访调查,并采访多位熟悉滇池治理的人士,试图还原滇池治理至今仍未见效的症结所在。 “不是成效不大,而是污染太严重了,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生物与生态研究室主任孔繁翔表示,“目前污染源没有完全控制,还不断有污染物进入湖泊。” 记者发现,在滇池治理的庞杂工程背后,仍存在诸多乱象。也有公益组织向记者反映称,滇池治理迁走了不少污染企业,但这些企业却转移到了富民县,给当地带来新的污染。 国务院批复的《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末期,外海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Ⅳ类,草海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Ⅴ类,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但记者从官方途径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2012年全年,草海和外海水质类别仍劣Ⅴ类。 为了达到既定目标,2013年,昆明市政府计划投入141亿元,这已经接近于“十一五”期间的整体投入。到“十二五”结束,滇池治理资金投入或将达到639亿元。 滇池污染的前世今生 也许在很多老昆明人的记忆中,小时候,滇池是一个可以游泳、玩耍的好地方。但如今的滇池,正饱受着污染之痛。 2013年2月初,昆明已是春暖花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滇池边看到,滇池的水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浮满绿藻,但水的颜色仍呈深绿色。 在出租车司机老王看来,现在滇池的水已经好多了。相比于老王直观的感受,监测数据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记者从滇池管理局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2012年全年,草海和外海水质类别为劣Ⅴ类。与此同时,草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9.8,较上年降低4.39%,为中度富营养;外海营养状态不变,综合营养指数上升5.14%。监测数据还表明,滇池总体水质为中度富营养,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的平均值达Ⅴ类水标准,总氮和化学需氧量指标超Ⅴ类水标准,其余项目均达Ш类或优于Ш类。 这也意味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滇池水质一直维持在劣V类。滇池饱受污染的症结何在? 昆明学院课题组在一份名为《滇池流域人口社会分化及水环境变迁研究》的文章中指出,滇池污染问题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围湖造田。1969年至1978年间,滇池面积缩小了约23.3平方千米。在1958年至1988年间,沿湖四县区修筑防洪堤113.2千米,湖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滇池流域内主要的污染企业有冶炼厂、造纸厂、洗衣粉厂、印染厂、制革厂等,草海成为名副其实的纳污库。昆明市环保局对439家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测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分布着183家重点企业,占比超过40%。 滇池北部靠近草海和盘龙江,盘龙江是滇池径流量最大的入湖河流,对滇池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巨大。而滇池南部,由于昆明磷肥厂等企业的污染,从而造成滇池南部的重金属污染。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高俊峰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国“三河三湖”范围内面临的人类活动压力很大,本身排入水体的污染负荷很高,尽管目前加大力度在治理,但是负荷仍然非常高。 大量的生活污水也给滇池带来沉重负担。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草海通过大观河、船房河、新河、王家堆渠等入滇池河道接纳了绝大部分昆明城区生活污水及西、南郊区工业废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湖水常年呈黑绿色,主要污染类型为富营养化、有机及毒物污染。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进入滇池的污水总量为2.4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就占到1.8亿立方米,占总污水排放量的75%。到2005年时,全流域共排放污水2.61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污水2.27亿立方米,占到86.97%。 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昌群表示,高原湖泊的治理是全球范围内难度最大的,因为它的生态比较脆弱。通过这几年的治理,虽然离湖泊质量完全好转还有很长的路,但滇池治理已经有了转折点。 管理体系的落后也成为制约滇池治理的因素之一。“中国的湖泊治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管理,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高俊峰称,目前,整个管理体系处在摸索阶段,由于不同地域之间自然条件差异比较大,采用一套标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滇池遭到污染,这对昆明这座缺水的城市来说,问题尤其严重。 云南省水文资源局昆明分局高级工程师崔松云认为,昆明主城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7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9。预计到2020年,昆明主城供水缺水量为13145万立方米。若滇池水质达到城市供水标准,则可提供5.5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可有效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