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正处于十字路口:旧城问题未解 旧城问题已现
安新民(化名)与父母、兄嫂一大家子从榆中县搬到兰州已经六七年了,但他还没有融入这个城市,更确切地说,他还没有适应这个城市。 从离榆中县城40多公里的偏僻乡镇到兰州市七里河区一个平房小院,他就像无数从市郊走向城市的农民一样,开始了自己“市民化”的生活。显然,安新民向往兰州这个大都市的繁华与现代,但是,言谈中他也常提及故乡,因为在那里他不会为买房而发愁,也不会为空气污染而烦恼。 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已经成为这个365万人口的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成为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新上任后即着手处理的事情。新中国建国之初布局下的工业和城市格局,负面影响在近几年越发明显,但政府所做的很多努力都已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城市的形态。 在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后,距市区60多公里的兰州新区成为这个城市的新方向。兰州新区的建设正赶上国家大力推进的城镇化浪潮,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的成败无疑将在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意义。 然而,兰州老城区的问题尚没有妥善的解决之道,新区如何定位?如何突破等等问题又接踵而来。让外界开始质疑兰州还能否承担起国家给予的重任,能否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的机遇。 1. 西北军事重镇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今天,兰州的军事地位亦非常突出。兰州军区是全国七大军区之一,其司令部就坐落在兰州城内。 兰州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板块的交汇处,掌控着通往西域及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各处的交通要道。 站在100多年前建造的黄河铁桥中山桥上向西望去,浑浊的黄河水滔滔不绝穿城而过,不变的河水就像这座城市的某些品质一样。 兰州的另一个名称叫“金城”,足以说明其历史上的军事地位。 秦汉以来,兰州一直是中原王朝防守西北的军事重镇。战国时期,兰州还不属于中原王朝势力范围,被称为戎狄之地,即匈奴与羌的领地。公元215年,秦始皇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军队北逐戎狄,收复河南之地,同时筑起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到甘肃河西走廊旅游的人,很多都见过铁路旁时隐时现的明长城,甚至在嘉峪关可以看到完整的城墙和城门楼,但很多人不知道,兰州城里也有长城的遗址,那是年代更久远的秦长城。秦长城的西端起点就在甘肃岷县,有史学家考证秦长城自岷县往北,到兰州西再沿黄河折向东北。经过兰州这段秦长城,西起西固城,东止东岗镇,断续约二百余里,而且当地有一种说法称兰州曾经的北城墙就是利用秦长城遗址修建的,不过现在即使明清时期的古城墙遗迹都快消失殆尽了。 兰州真正成为一座城池是在汉代。汉武帝的继任者汉昭帝于始元六年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兰州就是在金城郡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为了彻底消除汉王朝北部的强敌匈奴,汉武帝连续用兵,最终在河西走廊大破匈奴,打开通往西域的道路。同时,汉朝在河西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兰州从此便掌控在中原王朝手中。 西汉当时的金城郡治金城县(今兰州市西南西固城),恰好处于羌戎之间,西控河湟、北扼朔方,陇右安危、常系此地。历史研究学者党瑜认为,金城郡地处交通要冲,控制通往河湟和河西走廊的两条大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也成为守护中原王朝的屏障。 唐朝时期西藏的吐蕃势力强大,除支援西域外,兰州也承担起防范吐蕃的使命。 北宋大臣穆衍曾就边疆问题提出过不弃兰州议:“兰(兰州)弃则熙(熙州,今临洮)危,熙弃则关中震。唐自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 元明时期陕甘合治,甘肃隶属于陕西布政使司,但这并未影响兰州城作为西北军事重镇的地位。清朝之后,陕甘分治,兰州不仅成为甘肃政治、军事中心,在陕甘总督从西安移驻兰州之后,更成为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民国时期,兰州城是甘肃省的省会。“五马”掌控西北之后,“青马”马步芳与“宁马”马鸿逵曾为谁进兰州城坐上西北军政长官展开过争夺。兰州解放时,驻守此间的马步芳军依靠金城险固之势给解放军造成较大伤亡。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今天,兰州的军事地位亦非常突出。兰州军区是全国七大军区之一,其司令部就坐落在兰州城内。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玉门油田的开发,国家战略之下兰州城又有了新的使命。 2. “兰州现象”的辉煌 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70年代,兰州进入发展最快的阶段,至今还有很多兰州人津津乐道于那个时代,“兰州现象”之于当时的意义,相当于“深圳速度”之于改革开放。 兰州城西北700公里外祁连山下一个叫玉门的小地方,后来却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格局。 玉门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从汉代开始,河西走廊就经历了长久的开发,金张掖、银武威的繁荣程度一度比兰州还强。但是,河西走廊无险可守,成吉思汗征灭西夏时首先攻占的就是西夏河西诸城。 因此,这里虽然盛产石油,不过出于战略安全考虑,石油加工等重要的工业企业不能布局在此,而兰州则是最近而且最容易防守的城市。于是,玉门的石油源源不断送到这里,兰州成为最早的石化城市,开始向国家重工业基地转变。 “当时还没有城市的概念,那个时候就是工业城,而且要把兰州搞成西北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国家的一批重化工项目、制造业项目、兵工厂就都放到这里。”甘肃省委党校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含琳告诉记者,当时没有现代城市的概念,就是为了服从国家的战略,给甘肃布局的企业比陕西还多。 按道理,这些企业大可以布局在西安,事实上西安当时也布局了很多企业项目。李含琳认为,西安虽然属于西部地区,但是靠近内地,从地理上讲属于中原,不是西部地区。 “兰州最安全,战略位置也安全,放在陕西理论上可以,但是空间区域上太远了,一有事情鞭长莫及。”李含琳认为,发展兰州经济,既可以辐射带动其他地方,同时又是一种制约。 “一五”时期156个国家重点项目,给了甘肃16个;“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更是把其它城市的一批重要项目搬到了兰州。在西北地区几个大城市中,兰州当时的地位是西安与乌鲁木齐无法媲美的,不仅兰州军区司令部驻扎在这里,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铁路局等一批有着特殊意义的机构和单位都落户兰州,兰州成为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毫无争议的中心城市。 随着大批项目而来的是大批移民。当时国家提出的“支援大西北”口号,使得很多有知识、有技术的新移民大量涌入兰州,为这个城市提供了大量人才。从解放初到1950年代中后期,不到十年,兰州市人口从二十多万增加到六十多万。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70年代,兰州进入发展最快的阶段,至今还有很多兰州人津津乐道于那个时代,“兰州现象”之于当时的意义,相当于“深圳速度”之于改革开放。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汪晓文告诉记者,1980年代初期,兰州还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