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城镇化效果显著 农民住楼房换金“碗”
近年来,烟台的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改建总量位列全省第一。仅在2009年至2011年,烟台新建农房28万户,总量居山东省前列。 村民变市民,城镇化建设效果显著 3年来,烟台的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呈现梯次推进格局,年改建农房计划数量分别为7、9、12万余户,实际完成累计达29.5万户,在全省居前列;截至目前,累计启动整村改造项目488个,改造村庄684个,新建农房28万余户、建设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改造危房4.8万户,完成投资475亿元。覆盖面也由城中城郊村、经济强村扩展到普通农村。 招远市区的九曲蒋家社区是一处高档住宅小区:容积率及绿化程度像公园,楼宅单层最高空间高度为3.9米,小区设有视频监控室,所有一楼住宅户皆未安防盗窗。 龙口南山集团,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168,10多年中兼并4镇一个度假区的35个村庄,连同南山,36个村的9000多户、3万多村民全部住进高档、集中的楼区。 “城镇化”后,烟台市许多变身村民感到最实惠的是家庭资产的大幅升值。在莱山区上海滩花园——一将达到10万人口的住宅区,于家滩、孙家滩、刘家滩三村2600多户正陆续迁入。于家村支部副书记于敬国说,村民原宅基地与全烟台市情况差不多,每户0.25亩左右,转到这个小区,每户分得“两套以上”住房,另加一间门头房。而每户农民分两套以上楼房,是全烟台市的一个均数。 先安置后拆迁,为的是可持续发展。 烟台的城镇化建设是顺应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绝不是“被城市化”的。在烟台市城镇化建设中,有几个非常有特色有力度的具体做法: 第一是政府主导下的“先安置后拆迁。”即先建安置房,再拆迁农民原宅子,再建商品房。这样做主要是让农民“眼见为实”,自己亲自将新房与旧房去比较,计算得与失,保证后续拆迁的顺利。 至于“先安置”的巨量资金,用了几个办法解决,一是先由财政垫付,如芝罘区政府财政已先为此支付了20亿元;二是以土地出让金收益全部注入,政府不赚一分钱,许多配套设施建设政府还要贴钱。三是由富裕的村集体及开发商先行支配。 至于将商品房开发列入最后环节,主要为避免先开发商品房,被热炒了房价。迄今,烟台市的房地产价格没有太大泡沫,市中心区房均价保持在6000元左右,外销即烟台市以外人购房仅占14%,买房多因本地人的刚性需求,即自住、改善及入城需求,是健康而平缓的发展。这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是集中居住。即几个村合成一起,“组团”形成新型社区。据了解,烟台市计划在5年内将现有的6880多个村庄,全予改造,形成2000-2500个新型社区。 市住建局城镇化科副科长陈俊涌说,集中居住主要优点是,社区建设及配套成本低。几百人与几千人居住的小区所需要配套设施一致,比如都需要学校、卫生所、邮政所等。烟台目前提倡建万人社区。 而集中居住另一个显著优点是:配套设施齐备,服务水平高,居民生活质量就大大提升。让住上的农民乐,暂未住上的农民盼,这也是可持续发展。 换碗换脑换位,避免农民“挑着粪桶上电梯” 为保证村民真正变市民,烟台市实行“换房、换碗和换脑”工程中,避免农民“挑着粪桶上电梯”的尴尬。 烟台市主要采取了“转变身份进工厂企业就业分流一批,给与政策保障退养一批,尊重选择留村务农一批”这三种方式对村民进行妥善安置,实现了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 烟台经济开发区目前已为3.8万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有1.8万名失地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累计为失地农民发放养老金5.7亿元,失地农民实现就业2.8万人,就业率达到85%。 市中心区在房屋拆迁方面,补偿标准由按照房屋面积转变为按照宅基地面积换算,平均每户家庭可回迁两套楼房,面积增加50平方米以上,财产性收入翻了近10倍。多余的一套住房可租可售,这让农民在换了房的同时,换了个金“碗”,生活有了很好的保障。 在传统农村改造上,则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科学地配建了一些公共储物间、机械设备仓库,粮食果品储藏保鲜库房等,在让村民统一住了楼房的同时,也为“牛”安排了栖身之所,以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从而避免出现村民“挑着粪桶上电梯”的尴尬现象。 同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农房集中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和最基本的基础公用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