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关注四川新都“启示录”
11月18日,由商务部主办的“中国产业集群和小城镇发展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举行。 来自欧洲、亚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位从事城镇政府管理规划的高级官员,以及国内多个城市百名政府官员、企业代表齐聚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剖析小城镇发展的成都样本,分享世界小城镇发展经验。 整镇分片区大改的思路,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融资渠道,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结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新都的经验令人振奋,值得学习和推广。 新都何以引来世界围观?一些数字正在揭秘:自1995年以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连年被评为“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34亿元,同比增长18%。在建设“产业强区、宜居新区、文化名区”的同时,新都小城镇建设正同步悄然开花,一个以主城区、重点镇、一般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主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已然成型。有业内人士评价,新都的小城镇建设,将成为“两化”互动的可贵样本,为我省推进“两化”互动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产城一体的生动演绎 “产业集群是小城镇发展的支撑,重大项目壮大城镇产业支撑。”在本次“中国产业集群和小城镇发展论坛”上,这一论断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木兰镇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典范,这是西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必须走‘集中、集约、集聚’的道路。”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高度评价木兰模式,引发全场热议。 新都区木兰镇成为本次论坛的唯一案例——这个在2010年以前毫不起眼的小场镇,借成都市一般场镇改造的东风,以中塑·成都国际贸易中心为代表的重点项目推进,一系列相关产业支柱项目进驻,“198”片区引进了岗宏、保新198项目;木兰山片区引进了景程四季花乡和德泓木兰田园城项目;场镇片区有汇发机械、沃尔沃汽车展场和龙河建材市场等;现代农业片区已与成都港宏公司签订协议,将打造6000亩生态绿色现代有机农业…… 非农产业的聚集迅速,木兰镇的产业结构开始向现代商贸业发展,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环境得到了快速提升。乔润令为木兰指出未来发展之路,“要学习义乌,把商贸业向加工业转化,发展潜力将会非常大。” 木兰的变化只是新都小城镇建设的一个代表。目前,新繁镇的成都家具园区、泡菜园区,石板滩镇的四川农机产业园,三河街道的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建设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今年,三河、新都、大丰等镇街工商税收预计超过6亿元,斑竹园、新繁两镇的工商税收预计超过2亿元。 “城以业兴,业以城载”的互生互动,正在新都大地生动演绎。 在新繁镇,正预算总投资13亿余元进行城镇建设和开发,一系列的动作将令新繁成为宜居新城——今年将完成城市导视规划设计、绿道建设;新繁体育公园、文化广场、金地三期、标准化幼儿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动工兴建;新万路、三公路等建成通车;城市阳光、美林国际社区、中优国际广场房产开发项目正有序施工。 然而在产城一体的打造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如何避免城市病? 新繁镇着力打造“家具之都、泡菜之乡,西蜀文化名镇、生态田园新城”、石板滩镇则以“东山五场之首”、客家风情田园、农机农业重镇为发展方向……论坛上,新都以资源的科学开发和集约利用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成为焦点,特色经济对小城镇功能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给新都支招,建议各镇做强一些专业市场,并鼓励产销一体化。他强调,不能重生产轻流通,要丰满营销、物流等多个环节。 分类推进均衡发展 走进新都,小城镇发展路径特色明晰。 漫步新繁镇,产业园区比比皆是,成都家具产业园、泡菜产业园内标准化厂房林立,一派现代化生产景象;在三河街道,传统的城乡界限被打破,农村注入了城市特质,组团式城镇化成就了“三河样本”;而在大丰北延新居,新居工程建设模式正在探索,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让群众享受着配套完善、管理规范的全新生活方式。 “坚持把分类推进小城镇建设,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均衡推进中心城区、副中心城镇和一般场镇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凸显了区域发展特色。”新都人这样总结。 首先着力于重点镇建设,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旧城改造、产业发展三大方面入手,增强新繁、石板滩两个区域副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 近年来,新繁和石板滩两个重点镇投入资金25.53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和提升城镇功能。此外建设特色产业园区,重点镇产业发展得到支撑。新繁镇和石板滩镇进一步加强主导产业的培育壮大工作。新繁镇家具园区内的生产区签约入驻企业65家,占地3500余亩,总投资40亿元以上;全球家具建材CBD项目引进了南方香江、北京德中润、浙江雅士林集团、成都聚森等10家企业,总投资达到240亿元以上。 旧城改造方面,城镇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新繁镇的旧城改造共引进社会资金3.3亿元,目前,已拆迁棚户区居民1200余户,拍卖整合11个地块250亩。 随后,以三河街道场镇、斑竹园场镇、军屯镇、马家镇等为代表的一般场镇改造加快,两年来,一般场镇改造完成投资50亿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经济板块基本形成。 以“水韵新城”斑竹园场镇改造为例,新都完成了新竹大道、新城大道延伸线和香城大道西延线等外部连接道路建设,实现了与中心城区的无缝对接。修建了毗河南岸的新区道路,忠义农贸市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北新生活广场等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 此外,狠抓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城乡形态得到优化。截至目前,新都已建成统建小区38个,共计275万平方米,已入住5.1万人;在建小区22个,规划总建筑面积281.8万平方米,计划安置4.7万人;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建成7个小区、59万平方米,安置1万人。“2012年底可全面解决所有在外过渡人员的安置问题。”新都区相关负责人称。 小城镇发展的驱动探索 “小城镇发展需发挥草根金融的驱动作用,要降低门槛扶持小城镇的草根金融。”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王钦敏认为,要创新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模式,比如运用市场手段,政府引导银行、企业及私人资金进入小城镇垃圾处理、医疗等领域,打造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这与新都的探索不谋而合。 盘活土地资产首当其冲。利用一般场镇改造的政策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新都各小城镇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拍卖,变资源为资产,为城镇建设积聚资金。两年来,新繁镇在旧城改造中拍卖整合11个地块,共计250亩,引入社会资金达3.3亿元。斑竹园镇引入社会资金1.6亿元。三河街道引入的旧城改造项目(润茂成都国际酒店用品城),总投资20亿元,目前一、二期已全部建成。 此外,新都还在聚合民间资本方面狠下功夫。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担保信誉作用,把闲散资金聚拢到城镇建设上来。同时,创新投融资机制,组建投资公司,由原来的政府投资为主体逐步改为市场投资为主体,全面推行BT、BOT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从而激活了市场融资、投资机制。 在多种要素的强力支撑下,新都的小城镇建设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据悉,下一步,新都将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重点镇三次产业调整及一般场镇改造作为重点。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方面,确保2012年新开工150万平方米,竣工130万平方米,安置2.1万人。超期过渡人员按时入住。完善公共配套,提升小区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木兰木锦新城、龙虎小区、万和小区等社区综合体,统筹建设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商业中心,实现新居工程产业配套、生活配套和服务配套。 在重点镇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将继续实施项目带动,加快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加强招商力度,做好项目促建工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做好政策扶持,强化重点镇的区域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功能完善、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在一般场镇改造方面,今年三河街道和斑竹园镇将迎接市委、市政府综合验收,明年继续加快其他一般场镇改造工作,计划投入50亿元,实施50个项目建设和改造。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