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犍为县城市建设布局的理性思考
中心城区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贸、居住中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中枢”,也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如何以“再造一座犍为新城”为载体,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把城区形象变美、功能变优、实力变强、品味变高,确保十三五未中心城区建成向北拓展到火电厂、向南延续到清溪古镇、向东与黄旗坝片区毗邻成片,向西与绕城沿线连为一体,实现“北拓南延、东连西绕” 总体城市空间布局意想,切实让中心城区发挥其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效应,实现民间资本不断涌入、优秀人才不断引进、招商项目不断增多,为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了摆在每位城市决策和建设者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关于城市建设布局的总体考虑 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打造乐宜凉自接壤地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积极倡导“住在犍为、游在犍为和创业在犍为”的生活理念。 (一)塑造住在犍为的“吸引力”。要把中心城区建设与旅游强县、生态立县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实现三个“完善”、一个“提升”:完善公共交通;以“一航、一铁、一高速、一枢纽”工程建设为核心,重点加快干线枢纽和港区连接通道建设、县际通道建设和内部路网建设,力拓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水陆交通连接,全力打通中心城区内部交通网络,确保居民出行快捷方便。从2010年开始,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尽快完成中心城区乐宜高速入口迎宾大道; 213国道绕城路;城南分洪壕景观桥;黄旗坝新区内部道路;临分洪道路;南街延伸段接二号桥40米干道;环文庙道路;桂华街;川南侧新建路;南亚宾馆南侧断节路;新仁巷断节路等交通节点的贯通工程;对中心城区具备改造条件的街道予以拓宽改建,及早考虑组建环中心城区公交公司。完善公益服务;注重加快文体、教育、医疗、公交等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尽快建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群众性、公益性、开放性的大型公益活动场所。尽早完成一所具有区域级水准的中心城区实验学校、一个甲等医院、一个文体中心、一个交通中转站的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品位和档次,增强中心城区凝聚力和向心力。完善人文景观;在中心城区的打造上,要借鉴吸纳犍为地区厚重的历史渊源、孔子文化,充分挖掘和整合以犍为文庙、罗城古镇、“犍为八景”等资源内涵,注重塑造能凸显我县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可考虑在乐宜高速公路出入口、城区主要干道两侧、中心广场、黄金口岸、滨江绿化带、防洪题坝中、顶部设置雕塑等地标性建筑物。重点要考虑尽快完成分洪濠两侧沿线绿化带、新区内临江绿化带、渠首广场等中心城区形象工程的建设,增强吸引力,提升市场人气。提升人居生活质量;紧紧抓住区位条件日益改善、生态环境优越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构建有利条件,以新城建设为契机,逐步实现县城所有污染企业的全面搬迁。引导扶持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力打造黄旗坝片区(含分洪濠两侧)、213线至分洪濠片区、213线以西片区“三带”发展格局,满足不同消费层面群众购房需求。积极推进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 (二)营造游在犍为的“向心力”。 要着力营造中心城区三大“亮点”:繁华有序的商贸。在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各类商贸网点区域详控,形成区域产业消费升级“弹性链”,制定出台相应优惠政策,注重搞好宣传,加强舆论引导,吸纳民间资本,积极投入中心城区各种商贸活动,集中精力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大型连锁商贸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发展区域特色民风坊、文化路、步行街、精品商贸城等,形成大中小匹配、高中低结合的中心城区旅游商贸发展新格局。时尚高雅的休闲。积极挖掘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休闲娱乐健身主题文化活动,立足犍为地区厚重的历史渊源、孔子文化,充分挖掘犍为文庙、嘉阳小火车、罗城古镇、清溪古镇、桐兴桫椤湖的独特地域文化特性和价值,积极整和构建以犍为文庙、嘉阳小火车、罗城古镇、清溪古镇、桐兴桫椤湖为节点的区域特色旅游经济产业链,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通过对各节点硬件设施配套完善,软件设施的改造升级,着力打造以中心城区为节点,寓“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旅游”五位一体多点、多样、多项、多维的特色产业服务链和活动区。独特融和的风貌。对于中心城区的建筑要按照“山城、园林、江岸旅游城市”的形象定位,围绕一座城镇就是一个景点,一个小区就是一个景观的思路,引入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融入巴蜀文化气息。围绕“千年古郡金犍为”、“岷江方舟新城”与“十里滨江休闲长廊”三大城市名片的打造,充分利用人工河景观带、滨水绿地和岷江景观带,拓展城市空间,并在建筑设计、人文景观、规划布局、灯光造型等各方面展示独特风格,在建筑立面和风格上实施青瓦滴水坡屋面,突出简洁、明快的个性,增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以其精致优美的山城水乡风貌带动区域旅游经济,让游客在历览岷江风光和人文景观时,沉醉于中心城区独特建筑风格和艺术魅力之中。 (三)提升创业在犍为的“凝聚力”;完善的服务体系是满足现代创业的“奠基石”。为此要尽快形成三大“服务业体系”:新兴服务业体系。通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积极引进知名企业、集团办事机构来中心城区落户,着力打造成一批有特色、有内涵、上档次的精品楼宇区、中高端住宅区、拆迁安置区、并实现对居住配套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的不断完善,尽快形成比较齐全的广告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框架体系。目前我县新兴服务业体系停留在80年代的“家庭作坊式”管理运作模式阶段,人员、资质、管理“三无”现象突出,亟待解决。金融信息服务业体系。随着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常驻人口的日益增加,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改善,各种商业活动网点日益增多、规模日益扩大,管理日臻完善,各类金融和信息服务活动日渐频繁。只有通过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中心城区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快发展邮电、通讯、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既能满足中心城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又能为各类机构投资提供优质服务环境和创业平台。传统服务业体系。随着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日益提升,传统服务业体系已显得捉襟见肘。目前中心城区还没有一家日接待能力可达300人次吃、住的星级宾馆和酒店。只有加快对宾馆、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应着力培植一至二家星级宾馆和餐饮服务业,发展社区医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形式多样的传统服务业,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可通过政府积极引导,给予相关政策优惠和鼓励,促成天波大酒店、金牛宾馆、利元宾馆、南亚宾馆等进行升级改造和新区星级宾馆的打造。 (四)打造城市核心区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城南新区开发,重点抓好“方舟新城”建设。加速构建功能完备、覆盖全面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形成“一纵(国道213线)、一横(东西向40米大道)、两环(南环路和滨环路)”的城镇内部道路交通系统。同时,将城市干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框架,以商业中心、主题公园为节点,合理布局广场、学校、文体中心、医院等公益设施,形成完善的城市功能带。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东连黄旗坝、南至紫燕公司、西接绕城线、北到乐宜高速连接线,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岷江河畔生态宜居旅游城市。 (五)推进景城一体建设。加快城市绿化景观建设,推进月咡湖、翠屏山公园、牟家林开发和高速路连接线风貌打造。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在新城腹地开发建设生态湿地,实现人与城市的自然融合。建成绕城线,将城郊的翠屏山、凤凰山纳入城市范围,修建月咡坝人工湖生态公园,通过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将“两山一湖”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肺”。 突出沿江城市特征,切实加强岷江河面保护,绿化临江河堤及江岸坡地,优化生态质量和景观质量,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二、关于实现城市发展路径支撑的对策与思考 为积极奏好“十二五”开篇序曲,打破制约“瓶劲”,找准快速推进犍为县城市建设“切入点”,全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亮点,加快项目推进,尽快实现资源合理整合,激活前端产业,提高工作效速。 (一)“快”,就是要明确责任,快速推进 针对我县加快城市开发建设,再造一座犍为新城,征地拆迁范围广、新建项目多,启动周期短,资金投入大等客观实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拿出“杀鸡用牛刀”的胆实和魄力,快速推进新建项目实施。 一是要快速启动重点项目推进办实质性工作。决不能仍停留在一文一纸上,要严格人员职责,落实任务目标,搞好定期督导,狠抓项目进展,实行奖惩兑现; 二是要快速搞好项目疏理。对于城南新区所有建设项目应进行全面系统筹划,根据其短期可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缓急程度,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区分急建项目、缓建项目,制定详实推进时间计划表,形成储备一批、洽谈一批、跟踪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完善一批的项目梯次规划发展格局,严格按照项目推进时间计划表,尽早尽快启动每个既定建设项目。 三是要快速推进项目实施。对于制约城南新区开发建设的“瓶劲”问题。如渠首广场、道路基础设施、九年制义务学校等急建项目,政府要及时下达投资计划,确保资金到位,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拆迁工作力度,快速组织施工建设。对于短期内作用发挥不明显,经济见效慢的缓建项目,可采用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投入运行方式,确保如期落实到位。 四是要快速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凡是有利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城南新区开发的相关优惠政策,政府应指定相关职能部门,及早动手、尽快出台、并搞好宣传,为城南新区开发打造良好软、硬政务服务环境,掀起区域经济发展新高潮。 (二)“筹”,就是要多方、积极筹措资金 目前,城南新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成了制约我县城市发展的“瓶颈”,可否考虑通过投资体制的创新,实现筹措资金多方汇合。 一是确保政府配套性资金足额投入。保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税的全部投入。目前每年开工建设房屋约25万平方米,按35元/平方米的收费标准计算,可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约875万元;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税每年可收取700万元左右。保证经营土地收入的足额投入。根据川府发[1996]86号文件精神,城市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的60%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40%用于土地开发和发展农业,城市国有土地转让收益应当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照每年收储1000亩土地概算,如全部出让,每年可获取土地净收益2亿元,按照省政府文件规定,可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其它收益,每年我县可用于城南新区建设的政府配套性财政资金可达到 2.2亿元左右。 二是多方吸纳民营资本的积极投入。应充分借鉴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成功经验,对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市政广场、临江公园、临江水域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政府出台相关规划,完全由业主投资建设,全面推行BOT建设模式,业主享有其冠名权、广告经营权和公益设施经营权。改良城南新区土地出让经营模式,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可将道路、绿化、亮化等市政工程建设与土地出让一并挂钩,由取得土地开发业主,根据城市统一规划设计要求,先行市政基础设施投入,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质量监督,实现对土地开发升值拉动和市政设施及早完善,建成后无偿提供给公众使用,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维护管理,业主享有相关权益。对于非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可推行BT建设模式。由业主根据城市规划和政府推进城南新区建设相关指标性文件,先期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首先由业主垫付,待建设项目周边土地收储或兑现承诺条件成熟后,优先从土地收益资金中以上浮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标准予以返还。 三是实现城市衍生无形资产的投入。随着城城南新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各种衍生效益性资源,如广告经营权、路桥冠名权、城市公交运营权等将不断涌现,并且将伴随城市的扩容而实现价值翻倍的升温预期,可以进行先期转让,争取资金。同时,也要注重地下资源开发。针对实现城南新区美化各类线路必需实行地埋化的要求,可组建国有控股的城市地下管网有限公司,并出让其经营权,由业主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地下管网进行先期投资建设。建成后的管网出售或出租给相关管线单位,取得收益补偿。 四是争取中央预算资金的投入。根据国家近年来加快中西部建设的相关政策性规定,每年都安排有相应比例和一定项目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可成立专项工作组,指定具体负责人,围绕政策性资金全额投入和准投入项目资金,如低碳节能减排、岷江公益性防洪工程、岷江电航、第二自来水厂等民生工程项目,加大中央预算资金争取力度,尽早争取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尽快实现对上述项目开工建设。 (三)“活”,就是要用活拆迁政策,实现土地资源的盘活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用活拆迁政策,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是实现城南新区总体规划蓝图,加快城南新区建设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改进拆迁安置办法。 一是推行自主协商拆建。对于旧城区中已建成区中少有几处零星空地,约2000平方米,原则上政府不组织进行大规模改造,商业开发项目原则上由开发单位与被拆迁户自主协商确定拆迁安置价格和方案,在全部达成拆迁安置协议后报请政府批准即可实施拆建。 二是引导村民集中联建。对于城南新区中急需大规模拆迁安置的居民,采取由政府统一规划,完善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尔后引导村民自建。可否考虑在分洪壕东侧二号桥以北、分洪壕东侧一号桥以北二号桥以南、分洪濠西侧一号桥以北二号桥以南、分洪壕西侧一号桥以南等区域设立四个自建区,面积约41万平方米。政府需投入资金约1.6亿元。 三是积极完善拆迁安置办法。提高拆迁补偿安置标准,切实增加被拆迁房屋的货币补偿金额,弥补产权调换的差额。实行等面积调换不补差额政策,在同一区位内进行的拆迁安置,一律不进行货币补偿。在不同区位内进行的拆迁安置,按房屋重置价格(或新房评估价格)互补差额,超出面积部分,按市场价购买。要设立最低保护价和最低总价。二者不应低于同一区位经济适用住房价格,让被拆迁户能够在同一区位内重置同一面积的经济适用住房。 四是妥善运用强制执行力。对城市房屋拆迁改造要保持一定的强制执行力,不能因为极少数个人的无理取闹而一味地迟滞了政府的总体决策,在讲清政策、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一视同仁,要坚决执行和有力保障城市拆迁改造的顺利进行,确保国家利益和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