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鄂尔多斯模式的思考
鄂尔多斯曾是内蒙古贫困地区之一,在12个盟市中长期处于后列。十六大以来,全市上下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跃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通过调研我们感到,鄂尔多斯闯出了一条西部地区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认真研究和分析鄂尔多斯模式,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鄂尔多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显著成绩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一区,人口151.4万。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河套文化”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通过长期探索,特别是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鄂尔多斯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 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到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前,鄂尔多斯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46亿元,人均344元;财政收入只有1900万元,人均不到20元;全市8个旗、区中,有5个国家级贫困旗和3个自治区贫困旗。2001—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71.8亿元增加到1150亿元,年均增长38.3%,2007年在自治区盟市中名列第二;人均GDP由1500多美元增加到1万多美元;财政收入由17.98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年均增长49.4%,2007年在自治区盟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8元增加到16226元,年均增长17.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258元增加到6123元,年均增长18.1%。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8位。 实现了由以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鄂尔多斯历史上是典型的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是45∶28∶27。近些年来,鄂尔多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2—2007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34.89%。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发展为4.3∶54∶41.7。工业的发展不断带动农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1—2007年,粮食产量由13.3亿斤增加到27亿斤,牧业年度牲畜头数由615万头(只)增加到1350万头(只)。农牧业人口加速向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五年累计转移40多万人。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2007年达到61%。以旅游业、服务业和运输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形成了以工业为主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实现了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历史性跨越。鄂尔多斯曾长期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比较普遍,生产要素低下,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近几年来,鄂尔多斯下决心关闭了地方煤矿1000多座,占全市煤矿的85%以上,煤炭机械化采掘率由10%提高到65%,回采率由30%提高到75%。引进建设了年产60万吨合成氨、104万吨尿素大化肥生产线、年产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生产线、国内最大的300万吨煤制二甲醚生产线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项目,形成了一次、二次能源开发并举的新格局。近年累计投入科研推广转化资金13亿元,转化科技成果186项,实施国家“863”计划和火炬项目38项,开发出100余项具有自主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累计吸纳区内外高校毕业生两万多人,引进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人才700多人,高层次人才比重由0.5%提高到8.5%,成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高层次人才的流入区。如今,鄂尔多斯地区生产要素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初步形成现代集约型经济体系。 实现了由生态恶化地区向绿色大市的历史性跨越。鄂尔多斯沙漠占总面积48%,干旱硬梁和丘陵沟壑地区占48%,年降水量为3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是“地球癌症”砒砂岩裸露区,长期以来年均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近年来,鄂尔多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7年,全市禁牧草原351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0%,休牧529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60%,划区轮牧2398万亩。完成退耕还林502.7万亩,退牧还草3013万亩,人工造林1016万亩,飞播造林838万亩,封育102万亩。林沙产业形成巨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沙柳造纸项目带动农牧民种植沙柳600万亩,甘草制药项目带动农牧民种植甘草近400万亩,沙棘产业化项目带动农牧民治理砒砂岩39.8万亩,2007年全市林沙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目前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3.6%增加到20.07%。累计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37户,削减烟粉尘68.7万吨、二氧化硫14万吨,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5天,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黄河流经鄂尔多斯728公里,境内无一家企业向黄河排污。 实现了由强调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十六大以来,鄂尔多斯社会事业投入大幅增加,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7.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加大扶贫济困力度,解决了15.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农牧民低保标准由年600元提高到1300元,城镇低保标准由月160元提高到248元,保障了特困户的基本生活。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家庭财产普遍增加。2007年,城乡居民平均每百户分别拥有家用汽车16辆和7辆,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6平方米和27.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26和0.31,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宽裕型小康。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和高中普及率分别达到100%、99.7%和84.5%,开始推行12年免费教育。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市旗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作推出了《我的鄂尔多斯》、《走进石锁沟》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精品,“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推广,建设了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 今天的鄂尔多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调研组深切感受到,鄂尔多斯一跃成为颇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强市,创造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奇迹,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成功探索,这颗草原明珠正在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