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中部崛起的城市力量
2011年科技活动周暨第四届科技博览会开幕式在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现场展示的具有自主创新成果的新技术、新产品受到广泛关注。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长沙已形成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为核心,聚集规模以上工程机械生产企业30多家,配套协作企业数百家,产品品种占全国工程机械的70%以上,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优势产业集群。 谋略篇 今年1月,奥巴马发表美国未来政策取向的国情咨文,宣布“提升长期竞争力,赢得未来”的国家创新战略。咨文多次提到中国自主创新的成就:不仅制造出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火车的电控系统,还制造出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在2月中美州长会议上,自豪地介绍,这两项重大科技成果,都诞生在湖南。它们都与长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后一项成果,更是“长沙创造”。 2009年10月,第一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在长沙亮相。2010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天河一号”基础上,对加速节点扩充与升级,诞生了新的“天河一号A”系统。同年11月,超级计算机2010国际会议在美国新奥尔良市召开,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公布:中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排名世界第一。 当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以“天河一号”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在湖南大学奠基,永久落户长沙。 湖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长沙创造”早已闻名遐迩,惊艳世界。 20世纪80年代,世界农业科技的重大发明——杂交水稻在长沙诞生,揭开了人类反饥饿史上光辉的一页。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1981年,该项成果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 这项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口吃饭难题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重大科技成果,至今仍在持续刷新着它的亩产记录。 2004年,长沙科技再次轰动全国。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主持研究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打破了欧、美在此项技术上的垄断,为我国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该项重大成果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国家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中国城市创新环境竞争力报告》,56个重点城市中,近年长沙的创新环境竞争力进入前六,中部地区排名第一。在与创新和科技相关的分项能力排名中,长沙均进入七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公布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294个城市的竞争力排名。长沙首次跻身前十。 从2003年第33位,到今年的第9位,8年时间,长沙前进了24位!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1年调查报告披露,到2025年,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10个城市,中国长沙令人讶异,占据一席之位。 今年7月,刚刚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2011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中,长沙又首次挺进十大创新城市! “六七年前, 我来长沙,感觉城市污染较重,空气质量不太好,这次来,感到长沙变化很大,城市变美了,投资环境更好了。”前不久,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会见香港电讯盈科有限公司主席李泽楷先生时,李泽楷如是感叹。 深度调研 莫等冰棒化成木棍 2006年,湖南省委提出了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并要求优势地区优先发展,作为湖南省会,长沙占天时,得地利,各类生产要素相对密集,基础条件优越。机遇摆在了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班子面前。 履新之初的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带队多次深入区县(市)进行新型工业化调研,他们走访了在长沙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长时间、多点位的调研,增强了决策者们的信心:众多中央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机构人才济济,成果丰硕。他们研发能力强、专利成果多、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甚至是尖端的科技成果。长沙具有“原始创新”的扎实基础。 调研中,决策者们也看到了长沙的不足:工业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偏慢,工业增加值率偏低,产业链较短、配套不够完善,缺乏具有巨大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过五百亿、千亿的产业集群。同时,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创新氛围,缺乏创新机制,缺乏创新平台,科技资源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陈润儿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科技成果束之高阁就会失去价值,就像一根新鲜的冰棒,久而久之便会融化,仅剩一根没有食用价值的木棍。 三次会议 “顶层设计”雏形初现 长沙的“自主创新”,必须突破原有模式与格局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在调研和讨论中,形成了统一认识,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和推出支持自主创新的系列重大政策。 2006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率先开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探索。 2007年初,陈润儿在长沙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到全市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度,提出走长沙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出台的《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了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完善投入引导机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出台《长沙市六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主攻六大产业集群。 同年11月,在中共长沙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市委、市政府推出《关于加快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暂行规定》,提出了一系列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格局的重大举措。因其内容是45条,被业内人士誉为“长沙45条”。其相应的实施细则配套出台,使这个政策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操作性。近年来,郑州、济南、南宁、武汉、扬州等地考察团相继来长沙调研学习这一规定及其实施细则。 决策一 打造平台 突破创新成果转化瓶颈 怎样解决长沙科教优势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2007年底,长沙市委市政府极力推进产学研金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平台打造工程拉开序幕。 在陈润儿书记的倡导协调,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顺利举行并永久落户长沙。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常设科技服务机构——长沙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也应运而生。 研发平台、产业发展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技术协作平台、成果对接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中介服务平台等七大平台,支撑形成的产学研金一体化大平台,成为长沙自主创新充满魅力的风景。 决策二 激励机制 夯实自主创新人才基础 如何发挥本土人才优势,又如何吸引外来人才,特别是长沙缺少的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长沙为此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机制。 长沙设立了“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奖”“产学研合作奖”“科技成果转化奖”等奖励基金,定期评选“长沙市优秀专家”“长沙市十佳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并给予重奖。 2009年,长沙出台《长沙市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和《长沙市引进储备万名优秀青年人才工作计划》。从当年开始,三年内引进100名国际高端人才和30个国际高端人才团队;从全国高校特别是整体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的“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引进储备1万名应届毕业的博士、硕士和优秀本科毕业生,以少有的高调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抢揽人才的热潮。 同年6月,长沙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长沙—重点大学人才战略合作峰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5所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2家科研院所,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12家重点企业,共同签署了《人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了校市人才战略合作。 长沙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带团,到国内重点高校分布相对集中的北京、南京、上海、武汉、成都、西安等六大片区,展开“进重点大学,揽万名英才”行动,重点引进行业急缺科技人才。 2011年,作为延伸配套计划,长沙市又开始连续三年在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区县(市)引进储备的优秀青年人才中以定向考录的方式,重点培养起用300名左右德才兼备、表现优异的青年人才。 决策三 绩效考核 力保自主创新高效建设 事业兴衰,关键在干部。在长沙创新变革高速发展的态势下,一些干部能力弱化、责任心消减、激情消退。长沙为此引入“绩效”理念,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所有区县(市)、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全面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并出台一系列干部绩效考核管理细则和规定,构建起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开省会城市将绩效“从班子考核到个人”的考核方案先河。此后,长沙相继推出了公开对话、公开述廉、公开选拔的“三公开”改革措施。 决策四 产业“抱团” 激发自主创新最大潜能 长沙在实施“兴工强市“战略过程中,中联重科与长丰猎豹、远大空调等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各所属行业的领军企业。但在这些企业发展的同时,长沙市的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却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一份“促进长沙产业集群“的调研报告提交,建议产业“抱团”发展,培育明星企业,打造企业联合舰队,加速形成以中联重科、长丰、远大等企业为核心的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三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铸造、模具、热处理、电镀四大配套中心。 这个报告迅速被长沙市委、市政府决策层采纳,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确定,提议中的三大产业集群扩展到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2007年,《长沙市六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