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郸城县:建设和谐文明城市 打造豫东璀璨明珠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位于豫东平原边界,与安徽省亳州市、界首市、太和县接壤,总面积1470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辖19个乡镇、3个办事处和1个产业集聚区。近年来,该县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城市建设带动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郸城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断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截至目前,该县常住人口已达25万,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21平方米,城区道路总长度94公里,排水管道总长度72公里,绿化面积66公顷,日供水能力3万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穿越城区的4公里洺河河道得到了高标准治理,过去的污染源变成了今天的风景区。随着新城小区、安民小区等一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相继落成,2424户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人民广场、南转盘广场、人民公园、金丹公园、财鑫广场等一批休闲娱乐场所相继建成,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品位明显提升。目前,郸城县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日臻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目前,郸城县的建制镇已达8个,包括中州名镇2个和市级重点镇3个。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186平方公里,街道两侧硬化路面达12.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980多盏,植树32万棵。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29.2%,建成区内的道路、绿地、自来水管道、排水管道已基本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此外,该县还开通了10余条公交车专线,修建了890座车站,通车里程达78.9公里,日均客流量达1.3万多人次。与此同时,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小城镇迅速崛起。《郸城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年~2020年)》《郸城县乡镇总体规划(2009年~2020年)》《郸城县中心村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正式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显著成就,1个试点村(虎岗长营村)被评为河南省中州新村,5个试点村被评为市级重点新村。 目前,该县共建成8座建制镇垃圾中转站,修建垃圾池1000余个,为全县各乡镇配备了19辆垃圾清运专用车和16辆清洁环保车。按照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原则,该县的垃圾清运工作基本实现了统一化、日常化、正规化、无害化。同时,该县实现了自来水集中供应,全县人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科学编制规划,严格标准管理。 郸城县在城市规划上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严格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部法,审批一支笔”的原则。该县先后聘请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江苏省徐州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进行多次详细论证和修改,审批通过了起点高、定位准、具有超前性的城市总体规划。根据新编制的《2009年~2020年郸城县城总体规划》(简称《规划》),郸城县城建成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规划》明确了逐步改造旧城区、快速发展新城区、大力推进工业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建设的原则。通过实施《规划》,力争使旧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使新城区做到一街一景。 郸城县东工业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道路、供水、排水、休闲等基础设施齐全,已初具规模。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科学性很强的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为提高城市规划实施水平,郸城县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放到了突出位置,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保障了各项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规划管理方面,该县先后出台了规划监察制度、岗位责任考核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责任过错追究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规范了办事程序,明确了办事依据、办事时限和目标要求,开设了岗位监督栏,使执法过程公开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严格执行“一书三证”制度,做到未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不予审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予办理用地手续,未取得建筑施工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予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不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不予招拍挂。一旦违反上述规定,除处罚当事人外,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通过有力、有序、有效的管理,《城乡规划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得到了维护,为城市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
会员评论